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第15-19页 |
1.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 理论阐释 | 第16-19页 |
(四)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页 |
(五)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 | 第21-29页 |
(一) 前国家助学贷款阶段(1949—1999) | 第21-23页 |
(二) 国家助学贷款初步摸索阶段(1999—2003) | 第23-25页 |
(三) 逐步调整阶段(2004—2007) | 第25-26页 |
(四)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阶段(2007以来) | 第26-29页 |
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42页 |
(一) 存在问题 | 第29-36页 |
1. 供需差距依然存在 | 第29-30页 |
2. 贷款制度中主要要素的规定不合理 | 第30-32页 |
3. 贷款分布结构不平衡 | 第32-33页 |
4. 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 第33-34页 |
5. 高校沟通工作不到位 | 第34-35页 |
6. 学生不愿贷,不敢贷、还款率低 | 第35-36页 |
(二) 原因分析: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 第36-42页 |
1. 制度变迁的影响 | 第36-37页 |
2. 制度构成的影响 | 第37-42页 |
三、其他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建设的经验 | 第42-46页 |
(一) 政府充分参与国家助学贷款 | 第42-43页 |
(二) 贷款主体多元化 | 第43页 |
(三) 还款方式多样化 | 第43-44页 |
(四) 风险防范机制健全 | 第44-45页 |
(五) 建立正式的国家助学贷款法 | 第45-46页 |
四、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46-54页 |
(一) 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 | 第46-47页 |
(二) 改进和加强正式制度建设 | 第47-52页 |
1. 建立正式的国家助学贷款法 | 第47-48页 |
2. 明确参与方各自职责 | 第48-51页 |
3. 积极推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 | 第51-52页 |
(三) 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 第52-53页 |
1. 加大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 | 第52页 |
2. 强化学生诚信意识 | 第52页 |
3. 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 | 第52-53页 |
(四) 推动制度的有效实施 | 第53-54页 |
1. 搞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促进贷款公平 | 第53页 |
2. 完善个人信用系统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