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 第19-23页 |
二、金融功能观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三、从金融功能观视角对二者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26-29页 |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概述 | 第29-32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起源 | 第29-30页 |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30-32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 第32-34页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第32页 |
二、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 第3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第二章 金融功能观理论与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实现 | 第34-44页 |
第一节 金融功能观的产生与发展 | 第34-37页 |
一、金融功能观产生的背景 | 第34-35页 |
二、金融功能观基本理论 | 第35-37页 |
第二节 金融功能观和金融机构观的比较 | 第37-39页 |
一、稳定性不同 | 第38页 |
二、研究重点不同 | 第38页 |
三、研究对象和思路不同 | 第38-39页 |
四、研究层面不同 | 第39页 |
第三节 金融功能观的新发展 | 第39-40页 |
一、Allen和Santomero对金融功能观的发展 | 第39页 |
二、Bert Scholtens和Dick van Wensveen的关于金融功能观的新观点 | 第39-40页 |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功能实现的条件与优势 | 第40-44页 |
一、技术、数据、平台解决了信息与成本问题 | 第41-42页 |
二、金融的公平化促进了资源配置与分配难题的解决 | 第42页 |
三、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有利于信贷风险的管理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的支付和清算功能比较 | 第44-56页 |
第一节 传统银行业的支付和结算功能 | 第44-48页 |
一、货币供给 | 第44-46页 |
二、传统银行结算和清算服务方式 | 第46-48页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实现支付和清算功能的新方式 | 第48-51页 |
一、第三方支付 | 第48-49页 |
二、移动支付 | 第49-51页 |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支付和清算功能的影响 | 第51-56页 |
一、降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 第51-53页 |
二、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具有分流效应 | 第53-56页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的信息挖掘和融通资金功能比较 | 第56-72页 |
第一节 传统银行业的信息挖掘和融通资金功能 | 第56-58页 |
一、传统银行业的间接融资方式 | 第56-57页 |
二、传统银行业融资特点 | 第57-58页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实现信息挖掘和融通资金功能的新方式 | 第58-67页 |
一、电商信贷 | 第58-61页 |
二、P2P信贷 | 第61-65页 |
三、众筹融资 | 第65-67页 |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信息挖掘和融通资金功能的影响 | 第67-72页 |
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 第67-68页 |
二、形成“自动放贷制”,提高产品多样化程度 | 第68-69页 |
三、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第69-70页 |
四、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加速金融普惠进程 | 第70-71页 |
五、突破银行信贷的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为客户服务 | 第71-72页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和传银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功能比较 | 第72-80页 |
第一节 传统银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功能 | 第72-74页 |
—、传统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种类及现状 | 第72-73页 |
二、传统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不足 | 第73-74页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实现信贷风险管理功能的优势 | 第74-78页 |
一、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强 | 第74-76页 |
二、具备动态变化、时间连续的违约概率序列 | 第76页 |
三、信用体系相对完善 | 第76-77页 |
四、风险分散化程度高 | 第77页 |
五、“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 | 第77-78页 |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功能的影响 | 第78-80页 |
一、信息不对称程度低,降低了风险控制成本 | 第78页 |
二、市场风险以系统风险为主,信用风险减少 | 第78-79页 |
三、风险定价方式软件化、固定化,风险管理成本低廉 | 第79-80页 |
第六章 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关系的展望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