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民事其他法权论文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引言第11-16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4-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3.3 创新点第14-16页
2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一般理论第16-20页
    2.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6-18页
        2.1.1 法的本质理论第16页
        2.1.2 法经济学理论第16-18页
    2.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惩罚性赔偿的特征第18-20页
        2.2.1 法定性第18页
        2.2.2 附随性第18-19页
        2.2.3 惩罚性第19-20页
3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分析第20-28页
    3.1 主要立法规定第20-21页
        3.1.1 第55条第1款规定第20页
        3.1.2 第55条第2款规定第20-21页
    3.2 现行立法的主要问题第21-28页
        3.2.1 消费者概念模糊第21-23页
        3.2.2 适用范围狭窄第23-25页
        3.2.3 数额规定僵化第25-28页
4 域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惩罚性赔偿制度之借鉴第28-32页
    4.1 大陆法系代表性国家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惩罚性赔偿制度第28-29页
        4.1.1 日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第28页
        4.1.2 德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第28-29页
    4.2 英美法系代表性国家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惩罚性赔偿制度第29-30页
        4.2.1 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第29页
        4.2.2 英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第29-30页
    4.3 域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30-32页
        4.3.1 主观要件全面第30页
        4.3.2 规制行为宽泛第30页
        4.3.3 数额确定合理第30-32页
5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第32-40页
    5.1 科学界定消费者的概念第32-35页
        5.1.1 将消费者限定为自然人第32-33页
        5.1.2 将知假买假者明确规定为消费者第33-34页
        5.1.3 将非合同主体纳入消费者的概念中第34-35页
    5.2 扩大适用范围第35-37页
        5.2.1 扩大适用对象的范围第35页
        5.2.2 放宽主观要件第35-36页
        5.2.3 拓宽规制行为的范围第36-37页
    5.3 完善对惩罚性赔偿数额的规定第37-40页
        5.3.1 提高最低赔偿标准第37-38页
        5.3.2 设置弹性赔偿数额第38页
        5.3.3 增加数额裁量因素的规定第38-40页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4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网络团购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的被遗忘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