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第14-17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表外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表外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2.1.1 表外信息披露的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2 表外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1.3 表外信息披露的原则 | 第22-23页 |
2.2 表外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页 |
2.2.3 博弈论 | 第24-25页 |
2.2.4 内部控制理论 | 第25-26页 |
3 “*ST匹凸”案例分析 | 第26-37页 |
3.1 背景介绍 | 第26-28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6页 |
3.1.2 事件回顾 | 第26-28页 |
3.2 “*ST匹凸”表外信息披露问题 | 第28-31页 |
3.2.1 表外信息披露质量较低 | 第28-29页 |
3.2.2 表外信息披露不够规范 | 第29-30页 |
3.2.3 表外信息披露过剩 | 第30页 |
3.2.4 自愿性表外信息披露程度不高 | 第30-31页 |
3.3 “*ST匹凸”表外信息披露违规原因剖析 | 第31-37页 |
3.3.1 表外信息规范体系不够健全 | 第31-32页 |
3.3.2 相关机构缺乏监督与处罚力度 | 第32-34页 |
3.3.3 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 第34-35页 |
3.3.4 基础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 第35-37页 |
4 “*ST匹凸”表外信息披露违规问题对我国上市公司启示 | 第37-44页 |
4.1 提高表外信息的质量 | 第37-39页 |
4.1.1 明确法律责任同时加大处罚力度 | 第37页 |
4.1.2 强化外部监督体系 | 第37-38页 |
4.1.3 完善相关的民事赔偿机制 | 第38-39页 |
4.2 增强表外信息披露规范性 | 第39-41页 |
4.2.1 缩短披露时间以改善信息滞后情况 | 第39页 |
4.2.2 完善表外信息披露的规范制度 | 第39-40页 |
4.2.3 合理设置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40页 |
4.2.4 提高基层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 第40-41页 |
4.3 控制表外信息披露过剩现象 | 第41-42页 |
4.3.1 构建我国表外信息披露概念框架 | 第41页 |
4.3.2 寻求表外信息向表内信息转换 | 第41-42页 |
4.4 实施自愿性表外信息披露制度 | 第42-44页 |
4.4.1 完善自愿性披露制度 | 第42页 |
4.4.2 建设自愿性披露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42-44页 |
5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第44-4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5.2 研究局限性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