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11页 |
1.2 铜污染及其对水生植物的危害 | 第11-15页 |
1.2.1 铜污染概况 | 第11页 |
1.2.2 铜对水生植物的危害 | 第11-15页 |
1.2.2.1 铜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2页 |
1.2.2.2 铜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2.3 铜对水生植物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2.4 铜对铁硫簇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 三角褐指藻 | 第15页 |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铜对三角褐指藻生长,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17-33页 |
2.1 前言 | 第1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2.2.1 藻种与培养条件 | 第17-18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8-19页 |
2.2.2.1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2.2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2.3 实验设计 | 第19-20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4.1 生长量的测定 | 第20页 |
2.2.4.2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2.2.4.3 MDA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2.2.4.4 叶绿素a、叶绿素c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2.2.4.5 藻细胞内金属含量的检测 | 第20页 |
2.2.4.6 ROS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2.2.4.7 三角褐指藻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 第21页 |
2.2.4.8 流式细胞仪分析铜对三角褐指藻细胞活力与周期的影响 | 第21页 |
2.2.4.9 铜对三角褐指藻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 第21-23页 |
2.2.5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2.3 结果 | 第23-32页 |
2.3.1 铜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2 铜对三角褐指藻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24-26页 |
2.3.4 铜对三角褐指藻细胞数目的影响 | 第26页 |
2.3.5 铜对三角褐指藻细胞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6 铜对三角褐指藻细胞各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7 铜对三角褐指藻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8 铜对三角褐指藻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30-32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32页 |
2.5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铜对三角褐指藻电子传递链的影响 | 第33-39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藻种与培养条件 | 第33页 |
3.2.2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第33页 |
3.2.2.1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2.2.2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3 结果 | 第35-36页 |
3.3.1 铜对三角褐指藻细胞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2 铜对三角褐指藻细胞铁硫簇合成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 第36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36-39页 |
第四章 铁、ATP及NADPH可缓解铜对三角褐指藻细胞的毒害 | 第39-45页 |
4.1 前言 | 第3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4.2.1 藻种与培养条件 | 第39页 |
4.2.2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4.2.2.1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4.2.2.2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4.2.3.1 Fe缓解铜毒性的实验 | 第40页 |
4.2.3.2 Fe对三角褐指藻细胞毒性的实验 | 第40页 |
4.2.3.3 ATP和NADPH缓解铜毒性的实验 | 第40页 |
4.3 结果 | 第40-43页 |
4.3.1 Fe缓解Cu对三角褐指藻细胞的毒性损伤 | 第40-41页 |
4.3.2 Fe对三角褐指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3 Cu和Cu+Fe处理1个月对三角褐指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4.3.4 ATP和NADPH缓解Cu对三角褐指藻细胞的毒性损伤 | 第42-43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43-44页 |
4.5 结论 | 第44-45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