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 | 第20-22页 |
第2章 绪论 | 第22-30页 |
2.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22-26页 |
2.1.1 研究背景 | 第22-24页 |
2.1.2 问题的提出 | 第24-26页 |
2.2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2.2.1 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2.2.2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2.2.3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28-30页 |
2.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第3章 理论借鉴 | 第30-38页 |
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0-32页 |
3.1.1 新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容 | 第30-31页 |
3.1.2 本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借鉴 | 第31-32页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34页 |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容 | 第32-34页 |
3.2.2 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借鉴 | 第34页 |
3.3 公共政策理论 | 第34-38页 |
3.3.1 公共政策理论基本内容 | 第34-37页 |
3.3.2 本文对公共政策理论的借鉴 | 第37-38页 |
第4章 政策绩效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 | 第38-71页 |
4.1 政策绩效审计理论结构基本框架设计 | 第38-44页 |
4.1.1 审计理论结构基本框架 | 第38-41页 |
4.1.2 政策绩效审计理论结构基本框架的搭建 | 第41-44页 |
4.2 政策绩效审计的本质 | 第44-50页 |
4.2.1 政策绩效审计的本质 | 第44-48页 |
4.2.2 政策绩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的比较 | 第48-49页 |
4.2.3 政策绩效审计与政策评价的比较 | 第49-50页 |
4.3 政策绩效审计假设 | 第50-54页 |
4.3.1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绩效审计假设 | 第50-52页 |
4.3.2 政策绩效审计假设的构想 | 第52-54页 |
4.4 我国政策绩效审计程序及方法 | 第54-67页 |
4.4.1 我国政策绩效审计程序设计 | 第54-63页 |
4.4.2 我国政策绩效审计方法 | 第63-67页 |
4.5 我国政策绩效审计报告的框架结构 | 第67-71页 |
4.5.1 绩效审计报告特点及框架结构 | 第67-69页 |
4.5.2 我国政策绩效审计报告的框架结构 | 第69-71页 |
第5章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目标的设定 | 第71-85页 |
5.1 政策绩效审计目标 | 第71-77页 |
5.1.1 绩效审计目标:从3"E"到5"E" | 第71-72页 |
5.1.2 政策绩效审计目标:效果性、环境性及公平性 | 第72-77页 |
5.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总目标的确定 | 第77-80页 |
5.2.1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目标 | 第77-79页 |
5.2.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总目标 | 第79-80页 |
5.3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具体目标的确定 | 第80-85页 |
5.3.1 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的环境性目标 | 第80-83页 |
5.3.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的公平性目标 | 第83-85页 |
第6章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和审计评价标准 | 第85-102页 |
6.1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85-90页 |
6.1.1 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85-86页 |
6.1.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选取的来源 | 第86-90页 |
6.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90-92页 |
6.2.1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理论预选 | 第90-91页 |
6.2.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专家筛选 | 第91-92页 |
6.3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 第92-102页 |
6.3.1 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92-95页 |
6.3.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95-102页 |
第7章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 第102-125页 |
7.1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及其构成 | 第102-108页 |
7.1.1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102-103页 |
7.1.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103-106页 |
7.1.3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106-108页 |
7.2 基于AHP的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 第108-117页 |
7.2.1 AHP基本原理 | 第108-113页 |
7.2.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113-117页 |
7.3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117-120页 |
7.3.1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数据类型的一致化 | 第117-118页 |
7.3.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方法 | 第118-120页 |
7.3.3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数据无量纲化方法的确定 | 第120页 |
7.4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模型 | 第120-125页 |
7.4.1 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120-123页 |
7.4.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123-125页 |
第8章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案例 | 第125-146页 |
8.1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评价样本县的选择 | 第125-131页 |
8.1.1 样本县选择的理由 | 第125-126页 |
8.1.2 样本县退耕还林概况 | 第126-131页 |
8.2 样本县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绩效、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的审计评价 | 第131-142页 |
8.2.1 样本县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绩效审计评价 | 第131-135页 |
8.2.2 样本县退耕还林政策经济绩效审计评价 | 第135-140页 |
8.2.3 样本县退耕还林政策社会绩效审计评价 | 第140-142页 |
8.3 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在样本县案例中的运用 | 第142-146页 |
8.3.1 样本县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第142-143页 |
8.3.2 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在样本县案例中的运用 | 第143-146页 |
第9章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绩效审计建议 | 第146-153页 |
9.1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制定方面的几个建议 | 第146-149页 |
9.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方面的几个建议 | 第149-153页 |
第10章 结论 | 第153-155页 |
10.1 研究结论 | 第153页 |
10.2 研究可能的创新 | 第153-154页 |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