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6-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一、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本论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2-16页 |
(一) 佛教与戏曲关系研究 | 第13-14页 |
(二) 佛教题材剧研究 | 第14-16页 |
三、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上编佛教题材戏曲的历程 | 第19-80页 |
第一章 佛教题材戏曲的初兴 | 第19-34页 |
第一节 戏曲萌芽期的佛教题材剧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元代佛教的基本情况 | 第21-25页 |
一、元代的宗教自由政策 | 第21-22页 |
二、元代佛教的特殊地位 | 第22-23页 |
三、世俗佛教团体的兴起与禁断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元代佛教题材杂剧述论 | 第25-33页 |
一、罢爱欲同到灵山会——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 | 第26-27页 |
二、传此话人间为证——吴昌龄的《花间四友东坡梦》与《西游记》 | 第27-29页 |
三、在家也得成正果——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忍字记》 | 第29-30页 |
四、行好事证果朝元——刘君锡的《庞居士误放来生债》 | 第30-31页 |
五、八宝莲台比轿稳——无名氏的《观音菩萨鱼篮记》 | 第31-32页 |
六、一心参透祖师禅——无名氏的《龙济山野猿听经》杂剧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佛教题材戏曲的繁盛 | 第34-53页 |
第一节 明代佛教的基本情况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明代佛教题材剧述论 | 第36-51页 |
一、警醒尖新有雅致——朱有燉的佛教题材剧创作 | 第37-39页 |
二、没影的狮子不好降——徐渭的《玉禅师》杂剧 | 第39-41页 |
三、这兜率宫何尝远——徐复祚的《一文钱》杂剧 | 第41页 |
四、妙谛不减风幡——叶宪祖的《北邙说法》杂剧 | 第41-44页 |
五、专心持佛消宿孽——释湛然的《鱼儿佛》杂剧 | 第44-45页 |
六、大众天神下紫宸——无名氏的《双林坐化》与《哪吒三变》杂剧 | 第45-46页 |
七、始识空门意味长——黄家舒的《城南寺》杂剧 | 第46页 |
八、观者谁能不悚然——郑之珍的《目连救母》传奇 | 第46-47页 |
九、酒色财气皆一梦——陈与郊的《樱桃梦》传奇 | 第47-48页 |
十、将天下梦南柯人似蚁——汤显祖的《南柯记》传奇 | 第48-49页 |
十一、观音记万古流传——罗懋登的《香山记》传奇 | 第49-50页 |
十二、奉世人不贪淫天佛祝——无名氏的《钵中莲》传奇 | 第50-51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佛教题材戏曲的式微 | 第53-80页 |
第一节 清代佛教的基本状况 | 第53-55页 |
第二节 清代佛教题材剧考论 | 第55-80页 |
一、念佛滩头着一篙——释智达《归元镜》与无名氏《增广归元镜》考辨三则 | 第56-68页 |
二、寰宇祥光五色开——清代内廷演剧中的佛教题材戏曲 | 第68-72页 |
三、当场愧杀负心人——李玉的《人兽关》传奇 | 第72-73页 |
四、聊借氍毹以为说法——张大复的《海潮音》与《醉菩提》传奇 | 第73-74页 |
五、利害关头尽悚然——毕魏的《竹叶舟》传奇 | 第74-75页 |
六、万古千秋两教胥益——孙埏的《锡六环》传奇 | 第75-76页 |
七、笑他笑我总徒然——嵇永仁《痴和尚街头笑布袋》杂剧 | 第76-77页 |
八、青莲一瓣到钱塘——厉鹗与王文治的佛教迎銮杂剧 | 第77页 |
九、天上人间一样赊——蒋士铨的祝寿杂剧《忉利天》 | 第77-78页 |
十、放屠刀立地成佛去——赵进美的《立地成佛》杂剧 | 第78-79页 |
十一、少不得似浮萍飘泊天涯——石韫玉的《琴操参禅》和蓉鸥漫叟的《鹫峰寺唐素君皈禅》杂剧 | 第79页 |
十二、直向灵山归去罢——杨潮观的《大葱岭只履西归》杂剧 | 第79-8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80页 |
下编 佛教题材戏曲的思想与艺术 | 第80-132页 |
第四章 佛教题材戏曲思想文化论 | 第82-98页 |
第一节 佛教题材剧与佛教伦理 | 第82-89页 |
第二节 佛教题材剧与佛教修行 | 第89-94页 |
第三节 佛教题材剧与佛教民俗 | 第94-98页 |
第五章 佛教题材戏曲人物形象论 | 第98-121页 |
第一节 佛教题材剧中的神祗形象 | 第98-110页 |
一、佛教题材剧中的观音形象 | 第98-103页 |
二、佛教题材剧中的目连形象 | 第103-106页 |
三、佛教题材剧中的魔王形象 | 第106-110页 |
第二节 佛教题材剧中的高僧形象 | 第110-115页 |
一、佛教题材剧中的布袋和尚 | 第111-113页 |
二、佛教题材剧中的达摩形象 | 第113-115页 |
第三节 佛教题材剧中的信众形象 | 第115-121页 |
一、佛教题材剧中的居士形象 | 第116-118页 |
二、佛教题材剧中的妓女形象 | 第118-121页 |
第六章 佛教题材戏曲艺术形态论 | 第121-132页 |
第一节 佛教题材剧独特的文本艺术 | 第121-126页 |
一、在唱腔中插入佛教曲牌 | 第121-123页 |
二、在曲文中表现佛教思想 | 第123-124页 |
三、在作品中引用佛教经典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佛教题材剧丰富的表演艺术 | 第126-132页 |
一、杂技和马戏 | 第126-127页 |
二、舞蹈和队列 | 第127-128页 |
三、舞台和砌末 | 第128-132页 |
结语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