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探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2.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研究视角独特 | 第17-18页 |
2.研究理论创新 | 第18页 |
3.研究方法新颖 | 第18页 |
一、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概述 | 第18-25页 |
(一)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1.挫折 | 第18-20页 |
2.挫折教育 | 第20-21页 |
3.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 | 第21-22页 |
(二)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弗洛伊德的人格三论 | 第23页 |
3.亚当斯的挫折理论 | 第23-24页 |
4.罗森茨威格挫折理论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实证分析 | 第25-33页 |
(一)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调查问卷实测 | 第25-27页 |
1.研究目的 | 第25页 |
2.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3.研究程序 | 第26页 |
4.研究方法 | 第26页 |
5 问卷编制 | 第26-27页 |
(二)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 第27-30页 |
1.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途径比较单一 | 第28页 |
2.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内容略为简单 | 第28-29页 |
3.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实效性较弱 | 第29页 |
4.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理论认识较不足 | 第29-30页 |
(三)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1.学校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 第30页 |
2.教育主体对挫折教育的重视不够 | 第30-31页 |
3.校园挫折教育环境人文性较弱 | 第31-32页 |
4.大学生自我挫折教育实践性较不足 | 第32-33页 |
三、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构建及运行 | 第33-50页 |
(一)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33-35页 |
1.实效性原则 | 第33页 |
2.整体性原则 | 第33-34页 |
3.主体性原则 | 第34-35页 |
(二)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的构建 | 第35-46页 |
1.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的框架介绍 | 第37页 |
2.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要素详解 | 第37-46页 |
(三)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运行 | 第46-47页 |
1.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运行要素详解 | 第46-47页 |
2.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运行整体阐释 | 第47页 |
(四)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的实现条件 | 第47-48页 |
1.以校党委的重视程度为前提 | 第47-48页 |
2.以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 | 第48页 |
3.以创设科学长效的机制为依据 | 第48页 |
(五)大学生学校挫折教育模式的评价 | 第48-50页 |
1.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48页 |
2.拓宽了挫折教育的途径 | 第48-49页 |
3.增强了挫折教育的实效性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