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缩略图表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2.1 大麦的应用 | 第15-18页 |
2.1.1 大麦的酿造用途 | 第15页 |
2.1.2 大麦的饲用用途 | 第15-16页 |
2.1.3 大麦的食用用途 | 第16-17页 |
2.1.4 大麦的药用用途 | 第17-18页 |
2.2 西藏野生大麦概述 | 第18-20页 |
2.3 作物产量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统计学研究概述 | 第20-24页 |
2.3.1 相关性分析 | 第21-22页 |
2.3.2 回归分析 | 第22页 |
2.3.3 通径分析 | 第22页 |
2.3.4 作物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的统计学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4 分子标记技术综述 | 第24-29页 |
2.4.1 分子标记类型 | 第24-29页 |
2.5 植物叶色突变体研究综述 | 第29-33页 |
2.5.1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 第30-31页 |
2.5.2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 第31-33页 |
2.6 基因定位综述 | 第33-35页 |
2.6.1 基因定位简介 | 第33-34页 |
2.6.2 图位克隆概述 | 第34-35页 |
2.7 本实验研究目的意义 | 第35-37页 |
3 西藏野生大麦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7-5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3.3.1 西藏野生大麦的农艺性状分析 | 第39-42页 |
3.3.2 西藏野生大麦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3.3.3 西藏野生大麦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3.3.4 西藏野生大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 第45-48页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48-50页 |
4 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 第50-6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0-56页 |
4.2.1 黄化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50页 |
4.2.2 黄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50-51页 |
4.2.3 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 第51-5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4.3.1 黄化突变体的表型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4.3.2 黄化突变体的遗传结果分析 | 第58页 |
4.3.3 大麦SSR分子标记筛选结果 | 第58-59页 |
4.3.4 黄化基因的定位结果及遗传图谱构建 | 第59-61页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61-6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总结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