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4-23页 |
1.1 粮食储藏生理学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1.1 粮食储藏酶类活性研究 | 第14-15页 |
1.1.2 膜脂质过氧化作用 | 第15-17页 |
1.1.3 细胞储藏物变化 | 第17-18页 |
1.1.4 其他 | 第18-19页 |
1.2 细胞壁膨胀素蛋白(Tri-EXPB1) | 第19-20页 |
1.3 小麦储藏生理变质的改善方法 | 第20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7页 |
2.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 小麦品种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7页 |
2.2.1 小麦水分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2.2.2 催芽方法 | 第25页 |
2.2.3 发芽率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2.4 小麦水分含量调节方法 | 第25-26页 |
2.2.5 小麦储藏方法 | 第26页 |
2.2.6 小麦生理酶活性及呼吸作用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2.2.7 小麦呼吸作用变化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2.8 能量分子ATP生成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2.9 细胞壁膨胀素基因Tri-EXPB1的差异表达 | 第30-32页 |
2.2.10 小麦生理劣变区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32-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8页 |
3.1 小麦储藏过程中生理酶活性变化 | 第37-42页 |
3.1.1 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37-39页 |
3.1.2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39-41页 |
3.1.3 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 第41-42页 |
3.2 不同储藏温度下小麦呼吸作用及能量分子ATP生成量变化 | 第42-46页 |
3.2.1 小麦在储藏过程中CO2释放量 | 第42-44页 |
3.2.2 小麦不同储藏过程中ATP生成量变化 | 第44-46页 |
3.3 小麦生理劣变区细胞壁膨胀素蛋白基因表达与发芽率变化 | 第46-49页 |
3.3.1 小麦生理劣变区细胞壁膨胀素蛋白(Tri-EXPB1)基因表达分析 | 第46-47页 |
3.3.2 小麦储藏过程发芽率变化研究 | 第47-49页 |
3.3.3 小麦细胞壁膨胀素蛋白基因表达量与发芽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3.4 小麦生理劣变区蛋白组学研究 | 第49-58页 |
3.4.1 蛋白提取与SDS-PAGE分析 | 第49-50页 |
3.4.2 蛋白质组整体数据的分析 | 第50-52页 |
3.4.3 不同发芽率小麦胚的差异蛋白总体分析 | 第52页 |
3.4.4 催芽与储藏过程中差异蛋白分析 | 第52-58页 |
4. 结论 | 第58-61页 |
4.1 结论 | 第58-59页 |
4.2 讨论及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