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鞘翅目害虫论文

中国光肩星天牛种群表型多样性及遗传变异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7页
    1.1 光肩星天牛的两型分化第9-11页
        1.1.1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及生态适应性第9页
        1.1.2 光肩星天牛的分布及寄主第9-10页
        1.1.3 光肩星天牛的两型研究第10-11页
    1.2 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概述第11-12页
    1.3 基于微卫星的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第12-14页
        1.3.1 种群遗传学概述第12-13页
        1.3.2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原理和优势第13-14页
        1.3.3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种群遗传学的应用第14页
    1.4 光肩星天牛种群遗传学进展第14-15页
    1.5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6 技术路线图第16-17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27页
    2.1 样本采集第17-19页
    2.2 鞘翅斑纹颜色数字化描述第19页
    2.3 光肩星天牛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第19-21页
        2.3.1 表型性状的测量第19-20页
        2.3.2 表型性状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第20-21页
    2.4 光肩星天牛全基因组微卫星特征第21页
    2.5 光肩星天牛微卫星引物开发和筛选第21-23页
        2.5.1 样本来源第21-22页
        2.5.2 微卫星引物设计第22页
        2.5.3 微卫星引物的三步筛选第22-23页
        2.5.4 微卫星引物评估第23页
    2.6 光肩星天牛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3-27页
        2.6.1 基因组DNA提取第23-24页
        2.6.2 PCR扩增第24页
        2.6.3 毛细管电泳与微卫星分型第24页
        2.6.4 数据分析第24-27页
3 结果分析第27-57页
    3.1 鞘翅斑纹颜色数字化描述第27-28页
        3.1.1 RGB三色的相关性分析第27页
        3.1.2 基于鞘翅斑纹颜色的分型第27-28页
    3.2 光肩星天牛表型性状多样性第28-37页
        3.2.1 光肩星天牛种群间与种群内的形态变异特征第28页
        3.2.2 光肩星天牛形态变异来源与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第28-31页
        3.2.3 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第31页
        3.2.4 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第31-32页
        3.2.5 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第32-33页
        3.2.6 不同颜色类群的性状差异与分化第33-37页
    3.3 光肩星天牛全基因组微卫星特征第37-38页
    3.4 光肩星天牛微卫星引物筛选第38-43页
    3.5 光肩星天牛地理种群遗传变异第43-51页
        3.5.1 微卫星基因分型第43页
        3.5.2 光肩星天牛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3-44页
        3.5.3 光肩星天牛地理种群遗传结构与分化第44-51页
    3.6 光肩星天牛两型遗传变异第51-57页
        3.6.1 光肩星天牛两型种群遗传结构第51-55页
        3.6.2 光肩星天牛两型种群聚类分析第55页
        3.6.3 AMOVA分析第55-57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7-63页
    4.1 结论第57-58页
    4.2 讨论第58-63页
        4.2.1 光肩星天牛表型性状多样性第58-59页
        4.2.2 光肩星天牛全基因组微卫星特征第59页
        4.2.3 引物开发第59-60页
        4.2.4 光肩星天牛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第60-63页
5 创新点与展望第63-65页
    5.1 创新点第63页
    5.2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个人简介第69-71页
导师简介第71-75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75-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野生大麦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与大麦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下一篇:长春市耕地集约利用时间特征和空间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