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政策性农业保险效应的概念界定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3 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13-1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6页 |
2 政策性农业保险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 第16页 |
2.2 农业弱质性理论 | 第16-17页 |
2.3 农业保护理论 | 第17页 |
2.4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7页 |
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8页 |
2.6 博弈论 | 第18-20页 |
3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20-34页 |
3.1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 第20-24页 |
3.1.1 2007年之前农业保险的发展 | 第20-23页 |
3.1.2 2007年之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 第23-24页 |
3.2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24-34页 |
3.2.1 农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趋于完善 | 第25页 |
3.2.2 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迅速 | 第25-27页 |
3.2.3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不断健全 | 第27-30页 |
3.2.4 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不断增加 | 第30页 |
3.2.5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逐渐多样化 | 第30-32页 |
3.2.6 农业保险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 第32页 |
3.2.7 农业保险各种创新不断推进 | 第32-34页 |
4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效应的规范分析 | 第34-40页 |
4.1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 | 第34-37页 |
4.1.1 促进农业产业化 | 第34-35页 |
4.1.2 稳定农民收入 | 第35页 |
4.1.3 信贷支持效应 | 第35页 |
4.1.4 绿箱政策效应 | 第35-36页 |
4.1.5 扶贫效应 | 第36页 |
4.1.6 支农杠杆效应 | 第36-37页 |
4.2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4.2.1 保障水平难以满足农户需求 | 第37-38页 |
4.2.2 财政补贴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 第38页 |
4.2.3“寻租”导致市场环境恶化 | 第38-39页 |
4.2.4 巨灾风险分担体系不健全 | 第39-40页 |
5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40-47页 |
5.1 模型设定与指标说明 | 第40-41页 |
5.1.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5.1.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41页 |
5.2 模型建立与检验 | 第41-45页 |
5.2.1 稳定性检验 | 第42页 |
5.2.2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42-44页 |
5.2.3 VAR模型的检验及效果分析 | 第44-45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45-47页 |
5.3.1 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45-46页 |
5.3.2 结论 | 第46-47页 |
6 政策性农业保险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7-50页 |
6.1 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 第47页 |
6.2 优化农业保险补贴制度 | 第47页 |
6.3 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与质量 | 第47-48页 |
6.4 强化监管以保障农业保险的政策效果 | 第48页 |
6.5 建立多层级农业巨灾风险分担体系 | 第48-49页 |
6.6 创新保险资金支农融资试点,拓展农业保险功能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