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16-18页 |
四、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第一章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与运行机制 | 第21-32页 |
第一节 近代中国科学建制概况 | 第21-24页 |
一、科学建制化的定义 | 第21-22页 |
二、科学形成建制化的标志 | 第22-23页 |
三、中国科学建制化的基本路径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和发展 | 第24-28页 |
一、京师同文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 第24-26页 |
二、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三、京师同文馆的属性 | 第28页 |
四、京师同文馆的定位 | 第28页 |
第三节 京师同文馆的组织格局、运作机制 | 第28-32页 |
一、京师同文馆的组织格局 | 第28-30页 |
二、京师同文馆的运作机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京师同文馆学科建设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启动 | 第32-45页 |
第一节 传统教育时期学科发展 | 第32-34页 |
一、晚清之前的中国传统教育制度 | 第32-33页 |
二、晚清时期教会学校的学科建设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的学科建设 | 第34-41页 |
一、京师同文馆的课程 | 第34-37页 |
二、京师同文馆的教学设计 | 第37-39页 |
三、京师同文馆的教学检验 | 第39-41页 |
第三节 京师同文馆学科建设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动 | 第41-45页 |
一、近代教育学科建制化的构成 | 第41-42页 |
二、京师同文馆学科发展是近代中国学科建设的奠基 | 第42-43页 |
三、避免了近代教育的殖民化命运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京师同文馆人才培养与近代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第45-64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人才培养机制 | 第45-48页 |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 | 第45-46页 |
二、传统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 | 第46-47页 |
三、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特征与弊端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人才培养的传承与变化 | 第48-52页 |
一、人才培养宗旨的传承与变化 | 第48页 |
二、人才认定标准的传承与变化 | 第48-49页 |
三、人才出路管理的传承与变化 | 第49-52页 |
第三节 京师同文馆的新式人才培养方式 | 第52-56页 |
一、分科分班学习 | 第52-54页 |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54页 |
三、开拓出国考察之教学新法 | 第54-56页 |
第四节 京师同文馆人才培养模式对近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影响 | 第56-64页 |
一、京师同文馆的人才培养成效分析 | 第56-61页 |
二、对近现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61-62页 |
三、出国考察为后期出国留学奠定基础 | 第62-64页 |
第四章 京师同文馆师资建设与近代教师聘用制度变革 | 第64-72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师资队伍建设 | 第64-65页 |
一、“长者为师”的职业特征背景 | 第64页 |
二、“官师合一”的机制特征 | 第64-65页 |
三、私学背景下的智者为师 | 第65页 |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教习职责与选用 | 第65-68页 |
一、京师同文馆教习聘用的背景 | 第66页 |
二、京师同文馆教习的职责 | 第66页 |
三、京师同文馆教习的聘用模式 | 第66-68页 |
第三节 京师同文馆教习的管理及局限 | 第68-70页 |
一、京师同文馆教习的薪酬管理 | 第68-69页 |
二、京师同文馆教习的团体特征 | 第69-70页 |
第四节 京师同文馆师资建设对近代教师聘用制度变革的影响 | 第70-72页 |
一、京师同文馆教习聘用奠定了近代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基础 | 第70页 |
二、京师同文馆师资建设推动了近代中国教师聘用制度变革 | 第70-72页 |
第五章 京师同文馆译介工作与西方科学引进 | 第72-85页 |
第一节 京师同文馆译介工作开展的社会背景及工作群体分析 | 第72-73页 |
一、京师同文馆的译介工作开展的社会背景分析 | 第72页 |
二、京师同文馆开展译介工作的群体分析 | 第72-73页 |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的译介工作成果及社会作用 | 第73-79页 |
一、京师同文馆译介成果的印刷出版 | 第73-75页 |
二、京师同文馆的译介工作成果 | 第75-77页 |
三、京师同文馆的译介工作的社会作用 | 第77-79页 |
第三节 京师同文馆翻译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 第79-82页 |
一、京师同文馆的翻译特点 | 第79页 |
二、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局限性 | 第79-82页 |
第四节 京师同文馆译介工作对翻译出版近代化的影响 | 第82-85页 |
一、促进印刷出版技术近代化 | 第82-83页 |
二、推动书籍出版内容和结构变革 | 第83-84页 |
三、京师同文馆译介工作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入 | 第84-85页 |
第六章 京师同文馆推动中国科学建制化的评价与启示 | 第85-98页 |
第一节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局限性及原因分析 | 第85-89页 |
一、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局限性 | 第85-87页 |
二、京师同文馆存在历史局限性的原因 | 第87-89页 |
第二节 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启示 | 第89-92页 |
一、科技发展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发展相一致 | 第89-90页 |
二、科技发展必须要处理好吸收与创新的关系 | 第90-91页 |
三、科技发展必须要注重社会适用性 | 第91-92页 |
第三节 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 第92-95页 |
一、教育发展观:把握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 第93页 |
二、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93-94页 |
三、教学目标: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 | 第94-95页 |
第四节 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95-98页 |
一、人才选拔多样化 | 第95-96页 |
二、人才引进全面化 | 第96页 |
三、人才培养国际化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