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论文的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 第13-14页 |
2 反垄断法没收违法所得制度概述 | 第14-21页 |
2.1 反垄断法没收违法所得的概念 | 第14页 |
2.2 反垄断法没收违法所得的经济学原理 | 第14-16页 |
2.3 我国反垄断法没收违法所得的制度变迁 | 第16-19页 |
2.3.1 萌芽阶段——反垄断法出台前 | 第16-17页 |
2.3.2 发展阶段——2008年至2015年 | 第17-18页 |
2.3.3 逐步完善阶段——2016年至今 | 第18-19页 |
2.4 我国反垄断法没收违法所得的适用现状 | 第19-21页 |
2.4.1 十年探索实施成效显著 | 第19-20页 |
2.4.2 执法实践进程面临挑战 | 第20-21页 |
3 反垄断法没收违法所得制度的存废之争 | 第21-26页 |
3.1 应否保留没收违法所得制度的观点争议 | 第21-23页 |
3.1.1 废除说 | 第21-22页 |
3.1.2 存续说 | 第22页 |
3.1.3 折中说 | 第22-23页 |
3.2 没收违法所得制度应当存续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6页 |
3.2.1 反垄断事后救济的应有之义 | 第23-24页 |
3.2.2 完善反垄断法律责任的现实需要 | 第24-25页 |
3.2.3 实现反垄断威慑作用的重要手段 | 第25-26页 |
4 我国反垄断法没收违法所得的执法困境 | 第26-34页 |
4.1 违法所得认定标准难以统一 | 第26-30页 |
4.1.1 适用范围:自由裁量过大 | 第26-28页 |
4.1.2 计算标准:内涵定义模糊不清 | 第28-30页 |
4.2 流入第三方企业的违法所得难以没收 | 第30-32页 |
4.2.1 错综复杂的第三方企业地位不明 | 第30-31页 |
4.2.2 没收外流违法所得缺乏理论支撑 | 第31-32页 |
4.3 与其他救济措施衔接不畅 | 第32-34页 |
4.3.1 没收违法所得与罚款关系不明 | 第32页 |
4.3.2 违法所得的没收与退还序位不清 | 第32-33页 |
4.3.3 没收违法所得与损害赔偿衔接困难 | 第33-34页 |
5 针对没收违法所得执法困境的解决路径 | 第34-48页 |
5.1 统一规范违法所得认定标准 | 第34-40页 |
5.1.1 明确没收违法所得的适用情况 | 第34-36页 |
5.1.2 规范违法所得计算标准及估测方法 | 第36-40页 |
5.2 完善外流违法所得的追缴途径 | 第40-44页 |
5.2.1 共谋关系:构建没收违法所得企业连带责任 | 第40-42页 |
5.2.2 无辜错用关系:引入法人人格否认规则 | 第42-44页 |
5.3 明晰没收违法所得与其它救济措施的关系 | 第44-48页 |
5.3.1 明确没收违法所得与罚款的功能定位 | 第44-45页 |
5.3.2 确立退还优先,没收在后的适用顺序 | 第45-46页 |
5.3.3 构建违法所得没收金额限期托管模式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