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粘附理论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2 粘附性评价方法 | 第15-17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原材料的性质试验 | 第20-27页 |
2.1 沥青 | 第20页 |
2.2 集料 | 第20-23页 |
2.2.1 粗集料 | 第21页 |
2.2.2 细集料 | 第21-22页 |
2.2.3 矿粉 | 第22页 |
2.2.4 集料的化学成分 | 第22-23页 |
2.3 抗剥落剂添加剂 | 第23-24页 |
2.4 水煮法试验 | 第24-26页 |
2.4.1 试验步骤 | 第24页 |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应用拉拔试验对沥青-集料粘附性能的评价 | 第27-52页 |
3.1 拉拔试验原理与装置 | 第27-29页 |
3.2 拉拔试样制备与试验 | 第29-30页 |
3.3 拉拔试验的结果分析研究 | 第30-40页 |
3.3.1 石料温度对沥青-集料粘附性能的影响 | 第31-35页 |
3.3.2 浸水时间对沥青-集料粘附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3 试验温度对沥青-集料粘附性能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4 原材料的性质对沥青-集料粘附性能影响 | 第38-40页 |
3.4 灰关联熵理论分析 | 第40-46页 |
3.4.1 基本概念 | 第41页 |
3.4.2 灰关联度分析法 | 第41-42页 |
3.4.3 灰色关联熵分析法 | 第42页 |
3.4.4 计算与分析 | 第42-46页 |
3.5 试验数据再现性分析 | 第46-50页 |
3.5.1 t检验方法 | 第46-47页 |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沥青与集料的界面粘附性能研究 | 第52-70页 |
4.1 表面能理论方法 | 第52-56页 |
4.1.1 固体和液体界面粘附功 | 第52-53页 |
4.1.2 表面能参数的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4.1.3 粘聚破坏模型 | 第54-55页 |
4.1.4 粘附破坏模型 | 第55页 |
4.1.5 基于粘聚和粘附破坏模型的水稳定性评价 | 第55-56页 |
4.2 基于表面能理论的沥青-集料界面的粘附性能评价 | 第56-59页 |
4.2.1 基于表面能理论的沥青-集料粘附性评价的可行性 | 第56-57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57页 |
4.2.3 试件制备 | 第57页 |
4.2.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7-59页 |
4.3 拉拔试验与表面能理论试验的相互关系 | 第59-63页 |
4.3.1 水稳定性指标ER与拉拔力损失率的相关关系 | 第60-61页 |
4.3.2 有效界面能WE与拉拔力F的关系 | 第61-63页 |
4.4 沥青与集料界面的电镜试验(SEM)分析 | 第63-68页 |
4.4.1 试验设备 | 第64-65页 |
4.4.2 试件的制备 | 第65-66页 |
4.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研究 | 第70-78页 |
5.1 试验材料和级配 | 第70-71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70页 |
5.1.2 沥青混合料试验级配 | 第70-71页 |
5.2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 第71-77页 |
5.2.1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 | 第71-72页 |
5.2.2 表面能指标ER与MS、TSR的相关性分析 | 第72-73页 |
5.2.3 集料温度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 第73-75页 |
5.2.4 沥青-集料界面拉拔力与MS的关系 | 第75-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二、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79-80页 |
三、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