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扩散绩效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 | 第13-16页 |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2.2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 1.2.3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 2.1 知识扩散理论 | 第16-17页 |
| 2.1.1 知识扩散的内涵及定义 | 第16页 |
| 2.1.2 知识扩散的一般过程 | 第16-17页 |
| 2.2 复杂网络理论 | 第17-19页 |
| 2.2.1 复杂网络概念 | 第17-18页 |
| 2.2.2 复杂网络的主要结构特征参数 | 第18-19页 |
| 2.3 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扩散研究概况 | 第19-24页 |
| 2.3.1 集群创新网络 | 第19-20页 |
| 2.3.2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模型 | 第20-22页 |
| 2.3.3 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扩散机制与绩效 | 第22-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网络演化模型的建立与实现 | 第26-38页 |
| 3.1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 第26-27页 |
| 3.1.1 区域集群特性 | 第26页 |
| 3.1.2 区域动态演化性 | 第26-27页 |
| 3.1.3 合作关系的相互选择性 | 第27页 |
| 3.2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模型建立 | 第27-29页 |
| 3.3 演化模型的拓扑结构分析 | 第29-36页 |
| 3.3.1 模型的度分布分析 | 第29-33页 |
| 3.3.2 模型的聚类系数和平均路径分析 | 第33-35页 |
| 3.3.3 演化模型实例检验 | 第35-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扩散机制研究 | 第38-42页 |
| 4.1 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扩散机制 | 第38-39页 |
| 4.1.1 知识创造 | 第38页 |
| 4.1.2 知识扩散 | 第38-39页 |
| 4.2 知识扩散绩效的度量 | 第39-41页 |
| 4.2.1 平均知识水平 | 第39-40页 |
| 4.2.2 个体知识差异系数 | 第40页 |
| 4.2.3 知识增长速度 | 第40页 |
| 4.2.4 知识空间分布系数 | 第40-41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知识扩散绩效仿真实验研究 | 第42-56页 |
| 5.1 参数变量的选择 | 第42-43页 |
| 5.1.1 地理集中程度 | 第42页 |
| 5.1.2 合作资源约束参数 | 第42页 |
| 5.1.3 知识溢出系数 | 第42-43页 |
| 5.1.4 企业核心程度 | 第43页 |
| 5.2 仿真实验设计 | 第43页 |
|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54页 |
| 5.3.1 平均知识水平 | 第43-47页 |
| 5.3.2 个体知识差异系数 | 第47-49页 |
| 5.3.3 知识增长速度 | 第49-51页 |
| 5.3.4 知识空间分布系数 | 第51-54页 |
| 5.4 仿真实验结果讨论 | 第54-5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56-66页 |
| 6.1 东北三省新能源汽车集群创新网络 | 第56页 |
| 6.2 网络拓扑结构仿真 | 第56-58页 |
| 6.3 知识扩散仿真分析 | 第58-63页 |
| 6.3.1 知识扩散属性分析 | 第58-59页 |
| 6.3.2 知识扩散绩效优化研究 | 第59-63页 |
| 6.4 管理启示 | 第63-64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