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1页 |
1.1 毒死蜱简介 | 第14-16页 |
1.1.1 毒死蜱的理化性质 | 第14页 |
1.1.2 毒死蜱的残留 | 第14-15页 |
1.1.3 毒死蜱的毒性作用 | 第15-16页 |
1.2 高效氯氰菊酯简介 | 第16-18页 |
1.2.1 高效氯氰菊酯的理化性质 | 第16页 |
1.2.2 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 | 第16-17页 |
1.2.3 高效氯氰菊酯的毒性作用 | 第17-18页 |
1.3 斑马鱼简介 | 第18-19页 |
1.4 氧化应激简介 | 第19-20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CPF和BCP单一或联合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分析 | 第21-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1 材料和试剂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耗材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斑马鱼的养殖 | 第21页 |
2.2.2 暴露溶液配制 | 第21-22页 |
2.2.3 暴露处理 | 第22页 |
2.2.4 形态学观察 | 第22页 |
2.2.5 统计分析 | 第2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2-28页 |
2.3.1 CPF、BCP单独及联合暴露对胚胎孵化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2 CPF、BCP单独及联合暴露对胚胎畸形率的影响 | 第23-25页 |
2.3.3 CPF、BCP单独及联合暴露的致死作用 | 第25-26页 |
2.3.4 CPF和BCP的联合作用分析 | 第26-28页 |
2.4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斑马鱼幼鱼氧化应激分析 | 第30-4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3.1.1 材料和试剂 | 第30页 |
3.1.2 实验仪器和耗材 | 第3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3.2.1 暴露处理及样品收集 | 第30页 |
3.2.2 SOD、CAT、GST活性和MDA含量检测 | 第30-31页 |
3.2.3 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31-32页 |
3.2.4 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3-42页 |
3.3.1 SOD、CAT、GST活性和MDA含量 | 第33-35页 |
3.3.2 IBR指数法评价农药的毒性作用 | 第35-36页 |
3.3.3 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 第36-42页 |
3.4 讨论 | 第42-47页 |
3.4.1 CPF单一暴露对幼鱼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2 BCP单一暴露对幼鱼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3 CPF和BCP联合暴露对幼鱼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4 CPF和BCP单独和联合暴露对幼鱼氧化应激影响的差异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斑马鱼幼鱼转录组测序 | 第47-5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4.1.1 材料和试剂 | 第47页 |
4.1.2 实验仪器和耗材 | 第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4.2.1 暴露处理及样品收集 | 第47页 |
4.2.2 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47页 |
4.2.3 文库构建 | 第47-48页 |
4.2.4 文库的质检 | 第48页 |
4.2.5 上机测序 | 第48页 |
4.2.6 测序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4.2.7 微滴式数字PCR(ddPCR)验证 | 第49-5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4.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 第51页 |
4.3.2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4.3.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4.3.4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第53-55页 |
4.3.5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第55页 |
4.3.6 微滴式数字PCR验证结果 | 第55-56页 |
4.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斑马鱼幼鱼组织切片分析 | 第58-62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5.1.1 材料和试剂 | 第58页 |
5.1.2 实验仪器和耗材 | 第5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2.1 暴露处理及样品收集 | 第58页 |
5.2.2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第58页 |
5.2.3 Tunel凋亡染色 | 第58-59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5.3.1 HE染色分析 | 第59-60页 |
5.3.2 Tunel凋亡分析 | 第60-61页 |
5.4 讨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2-63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创新点 | 第62页 |
6.3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