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钢混组合结构的应用及发展 | 第10-13页 |
1.2.1 钢混组合结构在桥梁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1.2.2 钢混组合结构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 剪力键的分类及发展 | 第13-17页 |
1.3.1 剪力键的分类 | 第13-15页 |
1.3.2 剪力连接件的发展 | 第15-17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工程背景 | 第18-19页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钢混叠合梁结构分析理论 | 第21-35页 |
2.1 栓钉剪力连接件受力机理及破坏形态 | 第21-22页 |
2.2 钢混叠合梁的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2.3 钢混叠合梁的弹性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2.4 桥面板的剪力滞和有效分布宽度 | 第26-30页 |
2.4.1 有效分布宽度和剪力滞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2.4.2 各国规范中对翼缘有效分布宽度的规定 | 第28-30页 |
2.5 钢梁与混凝土桥面板的滑移 | 第30-32页 |
2.5.1 滑移的基本概念 | 第30-31页 |
2.5.2 栓钉的荷载-滑移曲线 | 第31-32页 |
2.6 栓钉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32-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推出试验及栓钉抗剪性能研究 | 第35-53页 |
3.1 推出试验方案 | 第35-38页 |
3.2 推出试验结果 | 第38页 |
3.3 推出试验的有限元计算 | 第38-46页 |
3.3.1 有限元软件选用 | 第39页 |
3.3.2 材料本构关系及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39-41页 |
3.3.3 推出试验模型建立 | 第41-46页 |
3.4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栓钉抗剪性能分析 | 第46-52页 |
3.4.1 MIDAS FEA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46-48页 |
3.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3.4.3 栓钉抗剪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钢混叠合梁组合效应研究 | 第53-86页 |
4.1 三种典型截面的剪力滞效应分析 | 第53-57页 |
4.2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7-67页 |
4.3 过渡模型的建立 | 第67-73页 |
4.4 基于局部模型的剪力滞效应分析 | 第73-85页 |
4.4.1 模型中采用的基本假定 | 第74页 |
4.4.2 空间局部模型的建立 | 第74-76页 |
4.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6-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5.1 结论 | 第86-87页 |
5.2 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