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再生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再生剂应用实体工程调研 | 第15-29页 |
2.1 调研内容概述 | 第15-16页 |
2.2 调研地区气候状况 | 第16-17页 |
2.3 原材料 | 第17-18页 |
2.4 调研路段工程概况 | 第18-19页 |
2.5 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设备 | 第19-22页 |
2.6 调研路段交通量 | 第22-23页 |
2.7 调研路段技术状况分析 | 第23-2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再生剂性能研究与评价 | 第29-41页 |
3.1 再生剂技术要求 | 第29-30页 |
3.2 再生剂质量标准 | 第30-33页 |
3.3 再生剂室内试验研究与评价 | 第33-39页 |
3.3.1 60℃粘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页 |
3.3.2 薄膜烘箱试验前后质量变化结果及分析 | 第34-36页 |
3.3.3 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37页 |
3.3.4 粘度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38页 |
3.3.5 闪点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8-39页 |
3.3.6 相对密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再生剂对老化沥青改善效果研究与评价 | 第41-72页 |
4.1 沥青老化机理 | 第41-47页 |
4.1.1 沥青老化行为 | 第41-42页 |
4.1.2 沥青老化后物理性能变化 | 第42-43页 |
4.1.3 沥青老化后组分变化 | 第43-45页 |
4.1.4 沥青老化后相容性变化 | 第45-46页 |
4.1.5 沥青老化后分子结构变化 | 第46-47页 |
4.2 沥青再生理论 | 第47-49页 |
4.2.1 组分协调理论 | 第47-48页 |
4.2.2 相容性理论 | 第48页 |
4.2.3 橡胶理论 | 第48-49页 |
4.3 再生剂对老化沥青性能的影响 | 第49-71页 |
4.3.1 老化沥青与再生沥青的制备 | 第49-50页 |
4.3.2 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50-60页 |
4.3.3 再生剂对老化沥青感温性能的影响 | 第60-64页 |
4.3.4 再生剂对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5 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66-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再生剂对混合料性能影响研究与评价 | 第72-90页 |
5.1 原材料 | 第72-74页 |
5.2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74-79页 |
5.3 再生剂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 第79-89页 |
5.3.1 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概述 | 第80-82页 |
5.3.2 不同掺量再生剂对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 | 第82-87页 |
5.3.3 添加不同种类再生剂的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对比 | 第87-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再生剂环境影响研究与评价 | 第90-101页 |
6.1 检测项目简介 | 第90-94页 |
6.1.1 多环芳香烃(PAHs) | 第90-92页 |
6.1.2 邻苯二甲酸酯 | 第92-94页 |
6.2 再生剂环评检测 | 第94-100页 |
6.2.1 多环芳香烃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94-99页 |
6.2.2 邻苯二甲酸酯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99-10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再生剂综合评价 | 第101-106页 |
7.1 综合评价的一般思路 | 第101-102页 |
7.2 主要指标评价法的提出 | 第102-103页 |
7.3 再生剂最终排序 | 第103-10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 第106-110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6-108页 |
8.2 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8.3 进一步建议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