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圆”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教材的宏观比较 | 第19-28页 |
2.1 三个版本教材“圆”的内容编排框架比较研究 | 第19-20页 |
2.2 三个版本教材中栏目设计的比较分析 | 第20-23页 |
2.2.1 人教版教材栏目设计结果及分析 | 第21-22页 |
2.2.2 苏教版教材栏目设计结果及分析 | 第22页 |
2.2.3 北师大版教材栏目设计结果及分析 | 第22-23页 |
2.2.4 三个版本教材栏目设计比较结果及分析 | 第23页 |
2.3 三个版本教材“圆”内容的编排顺序 | 第23-28页 |
2.3.1 三个版本教材在小学阶段内容编排的比较研究 | 第26页 |
2.3.2 三个版本教材在初中阶段内容编排的比较研究 | 第26-27页 |
2.3.3 三个版本教材在高中阶段内容编排的比较研究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教材的微观比较 | 第28-42页 |
3.1 三个版本教材关于“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比较 | 第28-35页 |
3.1.1 广度和深度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8-29页 |
3.1.2 内容广度的赋值方法 | 第29页 |
3.1.3 内容深度的赋值方法 | 第29-31页 |
3.1.4 三个版本教材关于“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结果 | 第31-34页 |
3.1.5 三个版本教材关于“圆”内容的广度分析结果 | 第34页 |
3.1.6 三个版本教材关于“圆”内容的深度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3.2 三个版本教材中概念呈现方式比较 | 第35-39页 |
3.2.1 对三个版本教材中概念的引入方式比较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3.2.2 对三个版本教材中概念的引入方式比较研究结果 | 第37-39页 |
3.3 例题呈现方式的比较 | 第39-42页 |
第四章 趣味无穷的π | 第42-51页 |
4.1 让人痴迷的π | 第42-44页 |
4.2 引发热议的π | 第44-46页 |
4.3 圆周率π 的应用 | 第46-48页 |
4.4 三个教材版本中圆周率编写的比较研究 | 第48-51页 |
4.4.1 人教版教材中的圆周率 | 第48页 |
4.4.2 苏教版教材中的圆周率 | 第48-49页 |
4.4.3 北师大版教材中的圆周率 | 第49页 |
4.4.4 三个版本教材中圆周率编写比较结果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1-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5.1.1 三个版本教材“圆”的内容宏观比较结论 | 第51-52页 |
5.1.2 三个版本教材“圆”的内容微观比较结论 | 第52-53页 |
5.1.3 三个教材版本中圆周率编写的比较研究结论 | 第53页 |
5.2 研究启示 | 第53-54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