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再婚家庭矛盾个案介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家庭危机”的到来与再婚家庭的增加第10页
        1.1.2 家庭矛盾与社会工作介入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3 文献述评第16页
    1.4 理论依据第16-18页
        1.4.1 家庭沟通理论第16-17页
        1.4.2 家庭冲突理论第17页
        1.4.3 家庭系统理论第17-18页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8页
        1.5.1 研究思路第18页
        1.5.2 研究方法第18页
    1.6 研究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介入再婚家庭矛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19-24页
    2.1 再婚及再婚家庭的现状分析第19-20页
        2.1.1 再婚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第19页
        2.1.2 再婚家庭的负面“标签化”严重第19页
        2.1.3 老年人再婚难现象突出第19-20页
    2.2 再婚家庭的一般特点与困境第20-21页
        2.2.1 再婚家庭中家庭“三角形”的不稳定第20页
        2.2.2 再婚家庭的脆弱性、敏感性第20页
        2.2.3 再婚家庭中家庭关系的复杂性第20-21页
        2.2.4 继父(母)角色的难承担第21页
        2.2.5 再婚家庭的高离婚率第21页
    2.3 社会工作介入再婚家庭矛盾的必要性第21-22页
        2.3.1 再婚家庭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第21-22页
        2.3.2 社会工作的社会责任第22页
        2.3.3 再婚家庭对社会工作介入的现实需求第22页
    2.4 社会工作介入再婚家庭矛盾的可行性与优势第22-24页
        2.4.1 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第22-23页
        2.4.2 专业的服务理念第23页
        2.4.3 专业的服务方法第23-24页
第三章 再婚家庭基本信息呈现与专业关系的建立第24-31页
    3.1 案主来源与接案第24页
        3.1.1 案主来源第24页
        3.1.2 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第24页
    3.2 案主信息第24-26页
        3.2.1 家庭成员简介第25页
        3.2.2 家庭背景简介第25页
        3.2.3 家庭矛盾表现第25-26页
    3.3 案主预估第26-31页
        3.3.1 案主的社会历史第26-28页
        3.3.2 案主的家庭结构第28-29页
        3.3.3 案主的社会生态系统第29-31页
第四章 再婚家庭矛盾的个案介入服务第31-47页
    4.1 服务目标与计划第31-32页
        4.1.1 服务目标第31页
        4.1.2 服务计划第31-32页
    4.2 实施服务计划第32-45页
        4.2.1 问题评估阶段第32-36页
        4.2.2 家庭治疗阶段第36-43页
        4.2.3 成果巩固阶段第43-45页
    4.3 效果评估第45-47页
        4.3.1 家庭成员间的态度发生好转第45-46页
        4.3.2 家庭成员间的行为得到改善第46页
        4.3.3 家庭抗逆力水平得到提升第46-47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47-50页
    5.1 结论第47-48页
        5.1.1 重视再婚家庭中子女的心理问题第47页
        5.1.2 加强再婚家庭中家庭成员的良性沟通第47页
        5.1.3 提升再婚家庭的抗逆力水平第47-48页
        5.1.4 重视再婚家庭的矛盾预防第48页
    5.2 讨论第48-50页
        5.2.1 家庭改善的原因分析第48页
        5.2.2 社会工作理论、技巧及理念的运用第48-49页
        5.2.3 社会工作想象力的运用第49页
        5.2.4 小组工作中契约与游戏元素的引入第49-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附录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作者简介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学龄期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社工介入对策研究--以济南市D社区为例
下一篇: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