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9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可能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1.4.1 本文的可能创新处 | 第21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2页 |
2.1.1 财务与财务舞弊 | 第22页 |
2.1.2 压力、机会、借口 | 第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 | 第23页 |
2.2.3 舞弊三角论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状 | 第25-29页 |
3.1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概述 | 第25-27页 |
3.2 受处罚的上市公司主要财务舞弊手段的具体分析 | 第27-28页 |
3.2.1 虚增收入 | 第27页 |
3.2.2 虚增资产 | 第27页 |
3.2.3 重大遗漏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康达新材财务舞弊案例背景介绍及舞弊手段分析 | 第29-32页 |
4.1 康达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第29页 |
4.2 康达新材财务舞弊事件回顾 | 第29-30页 |
4.3 康达新材财务舞弊事件主要采用的舞弊手段 | 第30-31页 |
4.3.1 重大遗漏 | 第30-31页 |
4.3.2 虚假记载 | 第3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5 运用舞弊三角论视角分析康达新材财务舞弊事件 | 第32-39页 |
5.1 压力视角分析 | 第32-34页 |
5.1.1 行业经济形势逐步严峻 | 第32页 |
5.1.2 维护上市资格带来的巨大压力 | 第32-33页 |
5.1.3 财务稳定性压力 | 第33-34页 |
5.2 机会视角分析 | 第34-37页 |
5.2.1 内部机会 | 第34-36页 |
5.2.2 外部机会 | 第36-37页 |
5.3 借口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5.3.1 管理层态度不端,缺乏诚信 | 第37页 |
5.3.2 主动自首,避开退市的严厉处罚 | 第37-38页 |
5.4 康达新材财务舞弊事件危害分析 | 第38页 |
5.4.1 引导投资者的错误投资行为 | 第38页 |
5.4.2 扰乱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转 | 第3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6 防范与甄别措施 | 第39-45页 |
6.1 防范措施 | 第39-41页 |
6.1.1 内部防范措施 | 第39页 |
6.1.2 外部防范措施 | 第39-41页 |
6.2 甄别措施 | 第41-44页 |
6.2.1 内部甄别措施 | 第41-42页 |
6.2.2 外部甄别措施 | 第42-4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7.1 结论 | 第45页 |
7.2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