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智慧协同网络过渡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第13-14页
1 引言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9页
        1.1.1 现有互联网存在的弊端第15-16页
        1.1.2 智慧协同网络的优势第16-17页
        1.1.3 过渡方案需求分析第17-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 论文目标与结构第21-24页
        1.3.1 研究目标与创新第21-22页
        1.3.2 组织结构第22-24页
2 相关概念和技术第24-30页
    2.1 CoLoR路由体系架构第24-26页
        2.1.1 命名机制第24-25页
        2.1.2 数据包格式第25页
        2.1.3 通信过程第25-26页
    2.2 SQUID代理服务器第26-28页
    2.3 CLICK软件路由器第28页
    2.4 MININET仿真平台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过渡场景分析第30-40页
    3.1 情形一: CoLoR网络与IP网络交互第30-33页
        3.1.1 场景一: CoLoR用户接入CoLoR网络第30-31页
        3.1.2 场景二: IP用户接入CoLoR网络第31-32页
        3.1.3 场景三: IP用户接入IP网络第32页
        3.1.4 场景四: CoLoR用户接入IP网络第32-33页
    3.2 情形二: CoLoR报文穿越IP网络第33-36页
        3.2.1 场景五: CoLoR用户请求CoLoR网络资源第34页
        3.2.2 场景六: CoLoR用户请求IP网络资源第34-35页
        3.2.3 场景七: IP用户请求IP网络资源第35-36页
        3.2.4 场景八: IP用户请求CoLoR网络资源第36页
    3.3 情形三: IP报文穿越CoLoR网络第36-39页
        3.3.1 场景九: IP用户请求IP网络资源第37页
        3.3.2 场景十: IP用户请求CoLoR网络资源第37-38页
        3.3.3 场景十一: CoLoR用户请求CoLoR网络资源第38页
        3.3.4 场景十二: CoLoR用户请求IP网络资源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过渡方案设计第40-76页
    4.1 方案选择第40-41页
    4.2 设计需求第41-43页
    4.3 隧道机制第43-54页
        4.3.1 隧道原型第43-45页
        4.3.2 隧道封装第45-46页
        4.3.3 隧道组件第46-50页
        4.3.4 隧道属性第50-52页
        4.3.5 隧道用户接入与管理第52-54页
    4.4 注册机制第54-56页
        4.4.1 设计目的第54页
        4.4.2 注册内容第54-55页
        4.4.3 注册过程第55-56页
    4.5 隧道动态组建机制第56-63页
        4.5.1 设计目的第56-57页
        4.5.2 隧道列表设计第57-59页
        4.5.3 隧道动态组建过程第59-60页
        4.5.4 隧道的开启与休眠第60页
        4.5.5 适用场景举例第60-63页
    4.6 PID动态更新机制第63-68页
        4.6.1 设计目的第63页
        4.6.2 PID列表设计第63-65页
        4.6.3 PID动态更新过程第65-68页
    4.7 隧道维护机制第68-73页
        4.7.1 设计目的第69页
        4.7.2 隧道列表维护第69-70页
        4.7.3 隧道故障检测第70-72页
        4.7.4 隧道故障恢复第72-73页
        4.7.5 参数调节第73页
    4.8 本章小结第73-76页
5 过渡方案实现第76-110页
    5.1 计时器模块第76-80页
        5.1.1 计时功能实现第77-79页
        5.1.2 计时器类型第79-80页
    5.2 注册模块第80-83页
        5.2.1 注册组件第80-81页
        5.2.2 注册处理组件第81-83页
    5.3 隧道动态组建模块第83-96页
        5.3.1 TBG请求组件第84-85页
        5.3.2 TBG请求处理组件第85-87页
        5.3.3 TBG信息接收组件第87-90页
        5.3.4 隧道封装组件第90-93页
        5.3.5 隧道解封装组件第93-96页
    5.4 PID动态更新模块第96-104页
        5.4.1 PID列表建立组件第96-97页
        5.4.2 TAG中PID更新组件第97-101页
        5.4.3 TBG中PID更新组件第101-104页
    5.5 隧道维护模块第104-109页
        5.5.1 隧道列表维护组件第105页
        5.5.2 故障检测组件第105-107页
        5.5.3 故障上报组件第107-108页
        5.5.4 故障自动恢复组件第108-109页
    5.6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6 测试与验证第110-130页
    6.1 测试拓扑第110页
    6.2 功能测试第110-122页
        6.2.1 注册功能第111-113页
        6.2.2 隧道动态组建功能第113-116页
        6.2.3 PID动态更新功能第116-119页
        6.2.4 隧道维护功能第119-122页
    6.3 服务验证第122-126页
    6.4 性能测试第126-129页
        6.4.1 网关转换速率第126-127页
        6.4.2 网页载入时间第127-128页
        6.4.3 下载速率第128页
        6.4.4 分组丢失率第128-129页
    6.5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30-134页
    7.1 总结第130-132页
    7.2 展望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38页
附录A第138-142页
附录B第142-14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8-15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互联网层级式映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动态脆弱系统安全防御机制能力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