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7页 |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0.2.1 断陷盆地构造及断层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2.2 断陷盆地下切谷识别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2.3 断裂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 | 第13页 |
0.2.4 乌尔逊凹陷乌东斜坡勘探现状 | 第13页 |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工作 | 第13-15页 |
0.4 完成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区域构造背景及等时地层格架 | 第17-28页 |
1.1 区域构造背景及特征 | 第17-19页 |
1.2 精细对比与等时地层格架建立 | 第19-23页 |
1.2.1 地震上层序界面的标定 | 第20-22页 |
1.2.2 井-震地层划分相互标定的油组界线对比 | 第22-23页 |
1.3 盆地盖层目的层段主要界面特征 | 第23-25页 |
1.4 构造及演化阶段 | 第25-28页 |
第二章 下切谷识别、展布及特殊岩体分布 | 第28-51页 |
2.1 下切谷识别 | 第28-32页 |
2.2 下切谷沉积充填及展布特征 | 第32-34页 |
2.3 乌134-85井区特殊岩性体分布 | 第34-38页 |
2.4 砂体分布特征研究 | 第38-51页 |
第三章 断裂及微幅度构造特征 | 第51-67页 |
3.1 南屯组断裂类型分析 | 第52-58页 |
3.1.1 断裂特征及组合样式 | 第52-54页 |
3.1.2 受断块掀斜作用影响发育同向和反向断层 | 第54页 |
3.1.3 断裂形成演化规律 | 第54-57页 |
3.1.4 断裂系统划分 | 第57-58页 |
3.2 油藏微幅度构造识别及其分布 | 第58-59页 |
3.2.1 微幅度构造控油原理及类型 | 第58-59页 |
3.2.2 乌东斜坡微幅度构造识别及分布 | 第59页 |
3.3 断层和微构造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9-67页 |
3.3.1 断裂活动规律与油气成藏期耦合关系 | 第59-62页 |
3.3.2 断裂系统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 第62-63页 |
3.3.3 微幅度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 第63-67页 |
第四章 油藏类型及油水分布规律 | 第67-100页 |
4.1 油藏类型 | 第67-77页 |
4.1.1 断块油藏 | 第67-70页 |
4.1.2 断层-岩性复合油藏 | 第70页 |
4.1.3 侵蚀不整合遮挡油藏 | 第70-73页 |
4.1.4 岩性透镜体油藏 | 第73-75页 |
4.1.5 微幅度构造油藏 | 第75-77页 |
4.2 油气分布特征 | 第77-100页 |
4.2.1 乌33区块 | 第78-85页 |
4.2.2 乌134-85区块 | 第85-92页 |
4.2.3 乌27区块 | 第92-97页 |
4.2.4 乌108-96区块 | 第97页 |
4.2.5 乌108-112区块 | 第97-100页 |
第五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 第100-106页 |
5.1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100-103页 |
5.1.1 油源控制油气成藏范围 | 第100页 |
5.1.2 断裂系统在油气成藏中作用 | 第100-101页 |
5.1.3 南北向条带展布的下切谷顺源砂体对区块整理含油性同样具有控制作用 | 第101-102页 |
5.1.4 侵蚀不整合可作为遮挡条件控制局部地区的油气聚集 | 第102页 |
5.1.5 岩性透镜体控制局部地区的油气聚集 | 第102-103页 |
5.1.6 微幅度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控制局部地区的油气成藏 | 第103页 |
5.2 油气成藏模式 | 第103-106页 |
5.2.1 反向断层、微幅度型油气成藏模式 | 第103页 |
5.2.2 输导断裂与不整合遮挡型油气成藏模式 | 第103页 |
5.2.3 输导断裂与砂岩透镜体型油气成藏模式 | 第103-106页 |
结论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详细摘要 | 第115-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