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4-3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一、关于技术范式演化更替的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二、影响技术范式演变更替的动力因素有哪些 | 第18-20页 |
三、关于技术范式转换的复杂性研究 | 第20-22页 |
四、技术哲学视域中关于技术范式转换的代表性描述 | 第22-25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运用 | 第28-30页 |
第一章 技术范式与绿色技术范式 | 第30-53页 |
第一节 源自“科学范式”的“技术范式” | 第30-38页 |
一、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第30-32页 |
二、技术范式的提出 | 第32-33页 |
三、从“科学范式”到“技术范式” | 第33-35页 |
四、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演进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技术范式的理论基础 | 第38-45页 |
一、范式与技术的结合 | 第39-40页 |
二、技术范式有拉卡托斯式二层结构 | 第40-41页 |
三、技术范式的狭义理解——技术路标与轨道 | 第41-43页 |
四、技术范式的广义理解——技术共同体 | 第43-44页 |
五、哲学视域下技术范式与科学范式的不同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现代技术范式的绿色化转向 | 第45-48页 |
一、源自人文哲学传统反思的绿色化转向 | 第45-46页 |
二、对工业技术范式缺陷的批判 | 第46-47页 |
三、绿色技术的丰富内涵 | 第47-48页 |
第四节 绿色技术范式及其基本特征 | 第48-53页 |
一、绿色技术范式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 第48-49页 |
二、绿色技术范式对于现代性的扬弃 | 第49-50页 |
三、绿色技术范式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的绿色化 | 第50-53页 |
第二章 技术范式转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53-71页 |
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文明的演进 | 第53-55页 |
一、社会与社会制度 | 第53-55页 |
二、社会文明演进的规律性表现 | 第55页 |
第二节 历史演进中技术范式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 第55-61页 |
一、历史进程中技术范式的转变 | 第56-57页 |
二、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驱动作用 | 第57-58页 |
三、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 | 第58-59页 |
四、技术范式转变推动了社会文明形态(制度)变迁的进程 | 第59-61页 |
第三节 社会形态(制度)变迁对技术范式发展的影响 | 第61-64页 |
一、特定社会形态(制度)对技术发展有制约性 | 第61-62页 |
二、社会形态(制度)变迁对技术范式转变有驱动性 | 第62-64页 |
第四节 技术范式与社会形态(制度)具有周期性对应关系 | 第64-68页 |
一、技术范式的转换动因与转换过程 | 第64-65页 |
二、技术范式与社会文明的相互构成 | 第65-67页 |
三、技术范式与社会具有周期对应性关系,但周期在缩短 | 第67-68页 |
第五节 基于绿色技术范式可以实现生态文明崛起 | 第68-71页 |
一、绿色技术范式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68-69页 |
二、绿色技术范式实现了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 第69-71页 |
第三章 现代技术范式的反常、危机与绿色化转向 | 第71-99页 |
第一节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 第71-75页 |
一、化石能源 | 第71-72页 |
二、矿物资源 | 第72-73页 |
三、水资源 | 第73-74页 |
四、太阳能 | 第74-75页 |
第二节 工业技术范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 | 第75-81页 |
一、生态危机的出现 | 第76-77页 |
二、工业技术范式的内在逻辑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因 | 第77-79页 |
三、工业技术范式的社会异化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外因 | 第79-81页 |
第三节 现代性危机源自工业技术范式的局限性 | 第81-85页 |
一、工业技术范式否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 第81-82页 |
二、工业技术范式奉行的是征服主义的技术发展观 | 第82-83页 |
三、工业技术范式奉行消费主义的消费观 | 第83-84页 |
四、工业技术范式奉行的是单纯经济主义发展观 | 第84-85页 |
五、工业技术范式崇尚机械论自然观 | 第85页 |
第四节 绿色技术:对工业技术的反思 | 第85-93页 |
一、绿色浪潮背景下孕育的绿色技术 | 第85-86页 |
二、新能源技术及低碳技术的出现 | 第86-89页 |
三、新能源革命及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 | 第89-93页 |
第五节 绿色技术范式的优越性 | 第93-99页 |
一、绿色技术范式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 第93-94页 |
二、绿色技术范式秉承和谐型的技术发展观 | 第94-95页 |
三、绿色技术范式奉行生态主义消费观 | 第95-96页 |
四、绿色技术范式倡导可持续的发展观 | 第96-97页 |
五、绿色技术范式强调整体有机论的自然观 | 第97-99页 |
第四章 绿色技术范式与生产方式绿色化的互动关系 | 第99-124页 |
第一节 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提出及内涵 | 第99-102页 |
一、“绿色化”可以提升传统生产方式 | 第100页 |
二、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哲学内涵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生产方式绿色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发展要求 | 第102-105页 |
一、生产方式对于社会文明演进具有支配作用 | 第102-103页 |
二、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实践本质是驱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形成 | 第103-104页 |
三、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实现绿色技术范式是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内在驱动力 | 第105-110页 |
一、随技术进步实现进化的生产方式 | 第105-106页 |
二、以绿色技术为媒介实现绿色发展 | 第106-107页 |
三、绿色技术范式在生产方式绿色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 第107-110页 |
第四节 生产方式绿色化对绿色技术范式的发展要求 | 第110-114页 |
一、技术范式发展要符合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 | 第111-112页 |
二、要使支撑绿色技术范式的科学研究成为生产方式绿色化保障基础 | 第112-113页 |
三、技术的开发创新阶段要体现出生态性、综合性与整体性 | 第113-114页 |
第五节 以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 | 第114-120页 |
一、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现实意义 | 第114-116页 |
二、绿色技术创新对于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驱动表现 | 第116-117页 |
三、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实现的具体方式 | 第117-119页 |
四、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多要素路径 | 第119-120页 |
第六节 生产方式绿色化开启生态文明新型工业化 | 第120-124页 |
一、现代工业化的时代困境 | 第120页 |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新型工业化开端 | 第120-122页 |
三、生产方式绿色化是发展必然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绿色技术范式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在联系 | 第124-149页 |
第一节 生态经济:绿色技术范式在经济维度的实践联系 | 第124-134页 |
一、生态经济的含义与理论支撑 | 第124-127页 |
二、绿色技术解决的是生态经济的绿色化生产力问题 | 第127-130页 |
三、绿色技术范式需要实现经济维度的绿色化转向 | 第130-134页 |
第二节 生态政治:绿色技术范式在政治维度的实践转向 | 第134-141页 |
一、政治、生态、技术,三者的联系 | 第134-136页 |
二、生态政治对于绿色技术发展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三、绿色技术范式可以实现政治维度的绿色化转向 | 第138-141页 |
第三节 生态文化:绿色技术范式在文化维度的实践转向 | 第141-149页 |
一、生态文化——工业文化的绿色化反思 | 第141-143页 |
二、生态文化与绿色技术范式内在关联性 | 第143-146页 |
三、生态文化为绿色技术范式提供文化支撑的积极作用 | 第146-149页 |
第六章 余论 | 第149-162页 |
第一节、绿色技术范式的转变是人类技术文明发展的必然 | 第149-151页 |
第二节、能源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技术范式的重点方向 | 第151-155页 |
一、解决能源问题是实现绿色技术范式的突破口 | 第152-153页 |
二、实现能源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 | 第153-154页 |
三、能源科技创新离不开绿色人文环境 | 第154-155页 |
第三节、绿色技术范式是中国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 第155-162页 |
一、绿色技术范式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基础 | 第156-157页 |
二、绿色技术范式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内核 | 第157-158页 |
三、中国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158-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86-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