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新旧道面衔接处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原有道面使用性能评价 | 第13-16页 |
1.2.2 道面板的力学响应 | 第16页 |
1.2.3 衔接处接缝研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原有道面使用性能评价 | 第20-30页 |
2.1 道面结构承载能力评价 | 第20-23页 |
2.1.1 道面结构性评价 | 第20-22页 |
2.1.2 道面强度评价 | 第22-23页 |
2.2 原有道面损坏状况评价 | 第23-27页 |
2.2.1 道面损坏状况评价标准 | 第23页 |
2.2.2 道面状况指数的计算 | 第23-26页 |
2.2.3 梅县机场道面损坏状况调查 | 第26-27页 |
2.3 道面平整度评定 | 第27页 |
2.4 道面抗滑性评定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道面板的力学响应研究 | 第30-42页 |
3.1 有限元法以及软件的应用 | 第30-31页 |
3.2 新旧道面衔接处结构的计算参数 | 第31-36页 |
3.2.1 衔接结构的选择 | 第31-34页 |
3.2.2 荷载参数 | 第34-36页 |
3.3 新旧道面衔接处到面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3.1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3.3.2 基本假设 | 第37页 |
3.4 新旧道面衔接处道面板的力学响应 | 第37-38页 |
3.5 道面结构力学响应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8-41页 |
3.5.1 道面板弹性模量 | 第38-39页 |
3.5.2 基层弹性模量 | 第39-40页 |
3.5.3 接缝的弹性模量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接缝张开量的研究 | 第42-55页 |
4.1 ANSYS热分析原理 | 第42-45页 |
4.1.1 稳态热分析 | 第42-43页 |
4.1.2 瞬态热分析 | 第43-45页 |
4.2 道面板板缝宽度和张开量理论 | 第45-47页 |
4.3 有限元计算 | 第47-49页 |
4.3.1 计算模型和参数 | 第47页 |
4.3.2 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47-49页 |
4.4 粉煤灰混凝土接缝张开量变化试验研究 | 第49-54页 |
4.4.1 粉煤灰对混凝土的影响效应 | 第49-50页 |
4.4.2 混凝土原材料 | 第50页 |
4.4.3 掺粉煤灰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50-52页 |
4.4.4 掺粉煤灰混凝土早期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 第52-53页 |
4.4.5 掺粉煤灰混凝土接缝张开量分析研究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衔接处处理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 第55-66页 |
5.1 模糊多目标决策 | 第55-56页 |
5.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6-59页 |
5.3 根据模糊多目标决策的道面衔接处方案选择 | 第59-64页 |
5.3.1 AHP确定指标权重 | 第59-62页 |
5.3.2 模糊多目标决策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选择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