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宪政与村民自治 | 第16-36页 |
第一章 村民自治的主体范围问题 | 第36-54页 |
第一节 对村民自治及其主体的当前理解 | 第37-42页 |
一、村民自治之法律定义的缺乏 | 第37页 |
二、以个人权利为基点的村民自治概念阐释范式 | 第37-38页 |
三、关于村民自治的三种定义 | 第38-40页 |
四、村民自治的集合性概念 | 第40-41页 |
五、村民自治一般概念中的主体范围问题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村中之民:新形势下的实证考察 | 第42-47页 |
一、城市化:"走出去"的农民 | 第42-45页 |
二、新农村:外人的"走进来" | 第45-47页 |
三、新情势的挑战:地缘VS.户籍 | 第47页 |
第三节 村民自治与村社自治:户籍与地缘之冲突的理论反思 | 第47-52页 |
一、对学界对村民自治之地缘概念的一般反对意见的初步检视 | 第47-49页 |
二、所谓现代国家的建构问题:进一步的检视 | 第49-51页 |
三、政治权力与成员资格的本质:关于地缘标准之合理性的一个论证 | 第51-52页 |
小结: 一个辩证的观点 | 第52-54页 |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内容 | 第54-68页 |
第一节 自治的参与及其层面 | 第54-61页 |
一、自治概念的通常理解 | 第54-57页 |
二、对学界流行的"自治"概念的析评 | 第57-58页 |
三、自治的系统概念:科恩观点的启迪 | 第58-59页 |
四、民众的自治与民众的参与 | 第59-60页 |
五、被动性参与和自治的内容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公共事务与村民财产 | 第61-64页 |
一、所谓"政府工作事务" | 第62-63页 |
二、所谓物业管理事务 | 第63-64页 |
第三节 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政治提升 | 第64-66页 |
小结: 村民自治诸具体内容之间的价值位阶问题 | 第66-68页 |
第三章 选举问题 | 第68-85页 |
第一节 良好的村民选举:制度、参与和效能感 | 第68-72页 |
一、选举制度的完备状况 | 第68-70页 |
二、村民参与的程度 | 第70-71页 |
三、村民政治效能感 | 第71-72页 |
第二节 良好的村民选举:贤能在位吗 | 第72-78页 |
一、恶人 | 第73-74页 |
二、经济能人 | 第74-77页 |
三、知识精英 | 第77-78页 |
四、贤能在位的追求 | 第78页 |
第三节 贤能与选举:合理性的认识 | 第78-80页 |
一、东西政治传统中的共识 | 第78-79页 |
二、社会学的解释 | 第79-80页 |
第四节 知识、财富与政治权力:合理性的限度 | 第80-83页 |
一、政治权力的性质 | 第80-81页 |
二、财富与权力 | 第81-82页 |
三、知识与权力 | 第82-83页 |
小结: 村民自治选举的"形实兼备"问题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决策与管理 | 第85-99页 |
第一节 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 | 第85-88页 |
一、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的确立 | 第85-87页 |
二、村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主体的地位确认 | 第87页 |
三、实施程序的规定 | 第87-88页 |
第二节 实践中的决策与管理模式创新 | 第88-92页 |
一、"一肩挑"和"一体三化":村委会与村党委会的管理协调 | 第88-90页 |
二、"一事一议" | 第90-91页 |
三、"四议两公开" | 第91-92页 |
第三节 建制化与非建制化:改善决策与管理的两种思路评析 | 第92-97页 |
小结: 建制化与非建制化辩证统一 | 第97-99页 |
第五章 监督问题 | 第99-123页 |
第一节 村务公开 | 第99-102页 |
一、村务公开与村务监督 | 第99-101页 |
二、村务公开的效果及其影响 | 第101-102页 |
第二节 "村财乡管" | 第102-107页 |
一、"村财乡管"制度 | 第102-103页 |
二、"村财乡管"制度的成效与问题 | 第103-107页 |
第三节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设置:"后陈"经验 | 第107-109页 |
一、"后陈经验"及其意义 | 第107-108页 |
二、"后陈经验"的问题 | 第108-109页 |
第四节 罢免的制度与实践 | 第109-111页 |
一、迄今为止的农村罢免状况 | 第109-111页 |
二、拟议中的村官罢免制度改革 | 第111页 |
第五节 任期 | 第111-121页 |
一、任期制与村干部 | 第111-113页 |
二、关于村干部任期制的设想及其理由 | 第113-121页 |
小结: 任期制的改进与监督力的提升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村社与国家 | 第123-150页 |
第一节 指导与领导——行政化背景下的争论 | 第123-137页 |
一、"乡政村治"的法理格局 | 第123-124页 |
二、村民自治的行政化现象 | 第124-126页 |
三、村民自治行政化的方式 | 第126-129页 |
四、村民自治行政化问题的复杂面向 | 第129-131页 |
五、指导与领导关系的争论 | 第131-133页 |
六、指令权与奖惩权 | 第133-134页 |
七、关于分权的一个新思维 | 第134-137页 |
第二节 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法治化背景下的争论 | 第137-149页 |
一、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概念界定 | 第137-138页 |
二、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 第138-141页 |
三、权力抑或权利:村民自治权的属性 | 第141-142页 |
四、村规民约中的处罚问题 | 第142-149页 |
小结: 重新思考和构建国家与村社的关系 | 第149-150页 |
尾论: 村民自治内涵的宪政提升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60-161页 |
后记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