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桥梁损伤识别的研究概况 | 第8-13页 |
1.2.1 基于动力测试的损伤识别 | 第9-10页 |
1.2.2 基于模型修正的损伤识别 | 第10-11页 |
1.2.3 基于遗传算法的损伤识别 | 第11页 |
1.2.4 基于静力测试的损伤识别 | 第11页 |
1.2.5 基于挠度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11-13页 |
1.3 小结 | 第13-15页 |
2 对称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理论 | 第15-31页 |
2.1 对称荷载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 | 第15-24页 |
2.1.1 损伤位于跨中的挠度差值类影响线 | 第16-23页 |
2.1.2 损伤位于边跨的挠度差值类影响线 | 第23-24页 |
2.2 对称测点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 | 第24-30页 |
2.2.1 损伤位于中跨的挠度差值类影响线 | 第24-27页 |
2.2.2 损伤位于边跨(0-l/ 2)的挠度差值类影响线 | 第27-28页 |
2.2.3 损伤位于边跨(l/ 2-l )的挠度差值类影响线 | 第28-30页 |
2.3 小结 | 第30-31页 |
3 基于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数值模拟 | 第31-57页 |
3.1 基于损伤前后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31-35页 |
3.1.1 基于损伤后挠度二阶导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32-33页 |
3.1.2 基于损伤前后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33-35页 |
3.1.3 结论 | 第35页 |
3.2 对称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三跨连续梁损伤识别 | 第35-40页 |
3.2.1 对称荷载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36-38页 |
3.2.2 对称测点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38-39页 |
3.2.3 结论 | 第39-40页 |
3.3 对称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三跨变截面连续梁损伤识别 | 第40-44页 |
3.3.1 对称荷载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41-43页 |
3.3.2 对称测点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43-44页 |
3.3.3 结论 | 第44页 |
3.4 对称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箱型变截面梁损伤识别 | 第44-49页 |
3.4.1 箱型梁有限元模型 | 第44-46页 |
3.4.2 对称荷载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46-48页 |
3.4.3 对称测点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48-49页 |
3.4.4 结论 | 第49页 |
3.5 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桁架桥梁损伤识别 | 第49-52页 |
3.5.1 钢桁梁桥有限元模型 | 第49-50页 |
3.5.2 损伤前后跨中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50-52页 |
3.5.3 结论 | 第52页 |
3.6 对称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T型梁损伤识别 | 第52-56页 |
3.6.1 T型梁有限元模型 | 第52-53页 |
3.6.2 对称荷载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53-55页 |
3.6.3 对称测点作用下挠度差值类影响线的损伤识别 | 第55-56页 |
3.6.4 结论 | 第56页 |
3.7 小结 | 第56-57页 |
4 基于应变参数的损伤识别 | 第57-73页 |
4.1 应变影响线理论 | 第57-58页 |
4.2 基于应变差值类影响线的钢桁梁损伤识别 | 第58-63页 |
4.2.1 钢桁梁桥 | 第59页 |
4.2.2 竖杆(376)损伤前后应变差值类影响线 | 第59-61页 |
4.2.3 斜杆(378)损伤前后应变差值类影响线 | 第61-62页 |
4.2.4 结论 | 第62-63页 |
4.3 基于应变共轭梯度法的损伤识别 | 第63-71页 |
4.3.1 共轭梯度法 | 第63-64页 |
4.3.2 基于CG的悬臂梁损伤识别 | 第64-66页 |
4.3.3 基于CG的T型梁损伤识别 | 第66-71页 |
4.3.4 结论 | 第71页 |
4.4 小结 | 第71-73页 |
5 基于应变差值类影响线识别悬索大桥损伤 | 第73-88页 |
5.1 星海悬索大桥有限元模型 | 第73-75页 |
5.2 移动荷载作用在桥中梁(701-8701) | 第75-81页 |
5.2.1 移动荷载作用下桁架杆单元应变影响线 | 第75-76页 |
5.2.2 斜杆(161363)损伤前后应变差值影响线 | 第76-77页 |
5.2.3 斜杆(161363)损伤前后应变差值一阶导影响线 | 第77页 |
5.2.4 斜杆(161363)损伤前后应变差值二阶导影响线 | 第77-78页 |
5.2.5 竖杆(165365)损伤前后应变差值影响线 | 第78-79页 |
5.2.6 竖杆(165365)损伤前后应变差值一阶导影响线 | 第79-80页 |
5.2.7 竖杆(165365)损伤前后应变差值二阶导影响线 | 第80-81页 |
5.3 移动荷载作用在边跨梁(401-8401) | 第81-84页 |
5.3.1 移动荷载作用下桁架杆单元应变值 | 第81-82页 |
5.3.2 斜杆(161363)损伤前后应变差值影响线 | 第82-83页 |
5.3.3 竖杆(165365)损伤前后应变差值影响线 | 第83-84页 |
5.4 移动荷载作用在边跨梁(101-8101) | 第84-86页 |
5.4.1 移动荷载作用下桁架杆损后单元应变值 | 第84页 |
5.4.2 斜杆(161363)损伤前后应变差值影响线 | 第84-86页 |
5.4.3 竖杆(165365)损伤前后应变差值影响线 | 第86页 |
5.5 小结 | 第86-8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