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3.1 “住”作补语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V得/不C”结构词汇化研究 | 第13-16页 |
1.3.3 “V得/不C”结构共时方面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4 词汇化理论及相关问题研究 | 第17-20页 |
1.4 本文采用的理论及方法 | 第20-21页 |
1.5 本文研究的语料来源 | 第21-22页 |
第2章 《现汉》 “V得/不 住”三音节词概貌 | 第22-37页 |
2.1 “V得/不 住”三音节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 第22-29页 |
2.1.1 “V得/不 住”的句法特征 | 第22-25页 |
2.1.2 “V得/不 住”的语义特征 | 第25-29页 |
2.2 “V得/不 住”不对称现象考察 | 第29-31页 |
2.2.1 使用频率的不对称 | 第29-30页 |
2.2.2 语用上的不对称 | 第30-31页 |
2.2.3 小结 | 第31页 |
2.3 同类词典所收 “V得/不 住”三音节词比较 | 第31-37页 |
2.3.1 “V得/不 住”三音节词收条比较 | 第31-35页 |
2.3.2 “V得/不 住”三音节词标注比较 | 第35-37页 |
第3章 “V得/不 住”结构历时演变过程考察 | 第37-48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V得/不 住”结构的历时演变过程 | 第37-47页 |
3.2.1 先秦两汉时期 | 第37-38页 |
3.2.2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38-40页 |
3.2.3 隋唐五代时期 | 第40-42页 |
3.2.4 宋代时期 | 第42-45页 |
3.2.5 元明清时期 | 第45-47页 |
3.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现汉》否定类 “V不住”的词汇化考察 | 第48-55页 |
4.1 “保不住”的词汇化过程 | 第48-51页 |
4.2 “挂不住”的词汇化过程 | 第51-54页 |
4.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现汉》能否类 “V得/不 住”的词汇化考察 | 第55-71页 |
5.1 “架得/不 住”的词汇化过程 | 第55-59页 |
5.1.1 “架得住”的词汇化过程 | 第55-57页 |
5.1.2 “架不住”的词汇化过程 | 第57-59页 |
5.2 “禁得/不 住”的词汇化过程 | 第59-64页 |
5.2.1 “禁得住”的词汇化过程 | 第60-62页 |
5.2.2 “禁不住”的词汇化过程 | 第62-64页 |
5.3 “靠得/不 住”的词汇化过程 | 第64-69页 |
5.3.1 “靠得住”的词汇化过程 | 第65-67页 |
5.3.2 “靠不住”的词汇化过程 | 第67-69页 |
5.4 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V得/不 住”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 | 第71-76页 |
6.1 “V得/不 住”词汇化的动因 | 第71-73页 |
6.1.1 动词 “V”及词义的变化 | 第71-72页 |
6.1.2 句法位置的改变 | 第72-73页 |
6.1.3 “得/不”的语法化 | 第73页 |
6.1.4 同类 “V得/不C”词汇化的推动 | 第73页 |
6.2 “V得/不 住”词汇化的认知机制 | 第73-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