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前瞻性货币政策理论分析 | 第18-28页 |
2.1 前瞻性货币政策概述 | 第18-21页 |
2.1.1 前瞻性货币政策概念 | 第18-19页 |
2.1.2 前瞻性货币政策类别 | 第19-20页 |
2.1.3 前瞻性货币政策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2.2 前瞻性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动态不一致”理论要求货币政策具有前瞻性 | 第21-22页 |
2.2.2 货币政策时滞性要求货币政策具有前瞻性 | 第22-23页 |
2.2.3 零利率下限约束要求货币政策具有前瞻性 | 第23-24页 |
2.3 前瞻性货币政策规则 | 第24-26页 |
2.4 前瞻性货币政策在国外的实践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实施前瞻性货币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28-39页 |
3.1 改革开放后我国货币政策回顾 | 第28-32页 |
3.1.1 作为补充手段的货币政策(1979-1984 年) | 第28页 |
3.1.2 以信贷规模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1984-1997 年) | 第28-29页 |
3.1.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型(1998-2007 年) | 第29-30页 |
3.1.4 后危机时代的货币政策(2008-2012 年) | 第30页 |
3.1.5 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2012 年至今) | 第30-32页 |
3.2 我国实施前瞻性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分析 | 第32-35页 |
3.2.1 我国正面临低利率下限约束 | 第33-34页 |
3.2.2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难以适应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需要 | 第34-35页 |
3.3 我国实施前瞻性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39页 |
3.3.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满足前瞻性货币政策实施条件 | 第35-36页 |
3.3.2 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 | 第36-37页 |
3.3.3 我国央行具备较为通畅的沟通渠道 | 第37-39页 |
第4章 我国货币政策前瞻性检验 | 第39-51页 |
4.1 模型构建 | 第39-42页 |
4.1.1 传统的前瞻性泰勒规则 | 第39-40页 |
4.1.2 引入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前瞻性泰勒规则 | 第40-41页 |
4.1.3 引入利率平滑的前瞻性泰勒规则 | 第41-42页 |
4.2 指标选取 | 第42-47页 |
4.2.1 名义目标利率指标选取 | 第42-43页 |
4.2.2 通胀指标选取及通货膨胀目标值的估计 | 第43-44页 |
4.2.3 潜在GDP及GDP缺口的估计 | 第44-46页 |
4.2.4 货币供给增长率指标 | 第46-47页 |
4.3 模型估计 | 第47-48页 |
4.3.1 指标数据的稳定性检验 | 第47页 |
4.3.2 模型估计方法及估计结果 | 第47-48页 |
4.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4.4.1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前瞻性 | 第48-49页 |
4.4.2 货币政策利率对通胀缺口反应较弱 | 第49-50页 |
4.4.3 金融市场双轨制导致利率价格扭曲 | 第50-51页 |
第5章 我国实践前瞻性货币政策的建议 | 第51-56页 |
5.1 提高利率对通货膨胀反应程度 | 第51-52页 |
5.2 进一步健全利率调控体系 | 第52-53页 |
5.3 推进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转变 | 第53-54页 |
5.4 提高央行货币政策透明度 | 第54-55页 |
5.5 将前瞻性泰勒规则纳入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