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底部框架砌体结构的震害分析及改进措施 | 第14-16页 |
·底部框架砌体结构的震害分析 | 第14-15页 |
·底部框架砌体结构的改进措施 | 第15-16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新型抗震结构体系 | 第16-19页 |
·密肋复合墙结构简介 | 第16-18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的提出 | 第18-19页 |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底部框架砌体结构的研究与发展 | 第19-22页 |
·密肋复合墙结构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3-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梁组合作用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53页 |
·引言 | 第29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梁组合界面竖向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 第29-43页 |
·弹性地基梁理论简介 | 第30-34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梁受力理论分析 | 第34-41页 |
·分析实例 | 第41-43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梁组合作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0页 |
·边框柱截面形式 | 第46页 |
·暗梁截面高度 | 第46-47页 |
·连接柱位置 | 第47页 |
·墙体厚度 | 第47-48页 |
·密肋框格划分方式 | 第48-50页 |
·砌块弹性模量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3章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构件非线性滞回特性分析 | 第53-83页 |
·引言 | 第53页 |
·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53-61页 |
·常用的分析模型 | 第53-58页 |
·常用的恢复力模型 | 第58-61页 |
·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 | 第61-71页 |
·分析模型及基本假定 | 第61-63页 |
·截面纤维划分及刚度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64-65页 |
·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65-68页 |
·等效弹簧的恢复力模型 | 第68-71页 |
·数值方法的实现 | 第71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梁滞回分析 | 第71-82页 |
·纤维模型的适用性 | 第71-73页 |
·等效弹簧参数的确定 | 第73-76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梁实例分析 | 第76-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4章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动力响应时程分析 | 第83-109页 |
·引言 | 第83页 |
·时程分析法概述 | 第83-88页 |
·基本原理 | 第83-85页 |
·刚度矩阵 | 第85-86页 |
·质量矩阵 | 第86页 |
·阻尼矩阵 | 第86-87页 |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 第87-88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动力响应时程分析 | 第88-108页 |
·分析实例 | 第88-89页 |
·空间分析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89-94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 第94-100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100-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5章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及抗震设计要求 | 第109-127页 |
·引言 | 第109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托梁内力系数分析 | 第109-118页 |
·托梁内力系数的定义 | 第109-110页 |
·托梁内力系数的确定 | 第110-118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托梁内力实用计算方法 | 第118-121页 |
·计算简图及荷载 | 第118-119页 |
·托梁内力计算 | 第119-121页 |
·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 第121-125页 |
·结构布置原则 | 第121页 |
·计算要点 | 第121-122页 |
·材料 | 第122-123页 |
·墙体 | 第123-124页 |
·楼盖 | 第124页 |
·托梁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结论 | 第127-128页 |
·展望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作者简历 | 第139-14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