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序言第8-10页
    一、缘起第8页
    二、本文的研究进路及方法第8-10页
        (一) 文献综述法第9页
        (二) 案例研究法第9页
        (三) 实证分析法第9-10页
第一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实践中的三大适用难题第10-17页
    一、司法实践中“重大损失”认定的难题第10-13页
        (一) 侵犯技术信息的“重大损失”的认定模式第11-12页
        (二) 经营信息的“重大损失”的认定模式第12-13页
    二、商业秘密司法鉴定的程序和标准混乱难题第13-16页
    三、商业秘密刑民交叉的程序难题第16-17页
第二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司法难题的成因辨析第17-27页
    一、司法实践中“重大损失”认定模式的理由及评价第17-21页
        (一) 侵犯技术信息的“重大损失”的认定模式之评析第18-20页
        (二) 侵犯经营信息的“重大损失”的认定模式之评析第20-21页
    二、商业秘密犯罪中的司法鉴定难题成因考察第21-26页
        (一) 商业秘密司法鉴定的实践考察第21-23页
        (二) 商业秘密司法鉴定的症结分析第23-26页
    三、侵犯商业秘密中的刑民交叉难题成因考察第26-27页
第三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司法难题的解决路径第27-34页
    一、“重大损失”认定模式的合理构想第27页
        (一) 侵犯技术信息的“重大损失”认定模式第27页
        (二) 侵犯经营信息的“重大损失”认定模式第27页
    二、侵犯商业秘密罪中司法鉴定机制的科学构建第27-32页
        (一) 明确商业秘密鉴定的性质和作用第28页
        (二) 确定商业秘密鉴定的范围第28-29页
        (三) 严格控制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质第29页
        (四) 规范鉴定意见的形式第29-30页
        (五) 统一商业秘密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第30页
        (六) 赋予当事人更多的权利第30-31页
        (七) 审判机关应当对鉴定意见进行严格审查第31页
        (八)建立专家证人和专家陪审员制度,引入技术调查官第31-32页
    三、侵犯商业秘密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模式的设计第32-34页
        (一) 保留并改进侵犯商业秘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第32-33页
        (二) 专业性处理先刑后民案件第33页
        (三) 区别对待先民后刑案件第33-34页
结论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6页
致谢第36页

论文共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男性性权利的刑法保护
下一篇:我国环境刑事责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