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第三节 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6-2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独生子女 | 第16页 |
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 | 第16页 |
三、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 | 第16-17页 |
四、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的运行 | 第17页 |
第二节 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及救助金的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一、社会救助理论 | 第17-19页 |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19-21页 |
三、国民收入再分配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形成的宏观背景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形成 | 第23-24页 |
一、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 第23页 |
二、计划生育政策提升到国家基本国策的高度 | 第23页 |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计划生育提供了法律依据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独生子女家庭存在风险 | 第24-26页 |
一、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存在的风险 | 第24页 |
二、计划生育风险与计划生育家庭生命周期密切相关 | 第24-26页 |
三、计划生育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 第26页 |
第三节 我国独生子女伤亡基本情况及其家庭遇到的困难 | 第26-28页 |
一、我国独生子女伤亡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二、独生子女伤亡家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 第27-28页 |
第四节 政府建立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的现实意义 | 第28-30页 |
一、政府推行计划生育的政策补偿 | 第28页 |
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实践 | 第28-29页 |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具体运行情况 | 第30-43页 |
第一节 常熟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建立的条件 | 第30-36页 |
一、常熟市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建立的条件 | 第30-32页 |
二、常熟市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建立的过程 | 第32-33页 |
三、常熟市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的主要内容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常熟市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情况分析 | 第36-40页 |
一、常熟市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筹资情况 | 第36-37页 |
二、常熟市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的总体情况 | 第37-38页 |
三、常熟市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分年度分类型救助情况 | 第38-40页 |
四、常熟市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中的有效做法 | 第40页 |
第三节 常熟市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一、思想认识上有偏差 | 第41页 |
二、经费保障力度不够 | 第41页 |
三、救助对象设定少合理 | 第41-42页 |
四、执行队伍能力有待加强 | 第42页 |
五、救助金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完善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机制的对策 | 第43-57页 |
第一节 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的目标和原则 | 第43-45页 |
一、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的目标 | 第43页 |
二、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的原则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完善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机制的措施 | 第45-51页 |
一、优化运行的政策依据 | 第45-47页 |
二、规范运行的工作流程 | 第47-48页 |
三、加强运行的队伍建设 | 第48-49页 |
四、营造运行的良好氛围 | 第49-51页 |
第三节 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51-57页 |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健全运行制度 | 第51-52页 |
二、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确保规范运行 | 第52-53页 |
三、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实现部门联动 | 第53-54页 |
四、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综合评估 | 第54-57页 |
第六章 简要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