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21-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1-25页 |
1.1.1 我国城市供水现状 | 第21-22页 |
1.1.2 饮用水消毒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2-24页 |
1.1.3 替代消毒技术 | 第24-2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5-38页 |
1.2.1 DBPs生成机理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2.2 饮用水含氯消毒工艺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2.3 主要消毒副产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1.2.4 HAAs降解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1.2.5 健康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8-40页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38-39页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0-5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0-43页 |
2.1.1 腐殖酸模拟水样配制 | 第40页 |
2.1.2 二氧化氯溶液制备 | 第40页 |
2.1.3 氯胺配制 | 第40-41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2.1.5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2.2 测试项目和方法 | 第43-53页 |
2.2.1 消毒剂浓度测定 | 第44页 |
2.2.2 三卤甲烷(THMs)测定 | 第44页 |
2.2.3 卤乙酸(HAAs)测定 | 第44-50页 |
2.2.4 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测定 | 第50-51页 |
2.2.5 半挥发性有机物测定 | 第51-52页 |
2.2.6 其它指标测定 | 第52-53页 |
第3章 含氯消毒工艺的消毒剂剂量与污染水质间关系研究 | 第53-89页 |
3.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3-54页 |
3.1.1 腐殖酸模拟水样的特性表征 | 第53页 |
3.1.2 消毒工艺设计 | 第53-54页 |
3.1.3 消毒工艺杀菌消毒效果检验 | 第54页 |
3.2 腐殖酸模拟水样的特性表征 | 第54-64页 |
3.2.1 腐殖酸模拟水样的TOC表征 | 第54-55页 |
3.2.2 腐殖酸模拟水样的吸光度 | 第55-56页 |
3.2.3 腐殖酸与ClO_2和Cl_2完全反应过程中的TOC变化 | 第56-57页 |
3.2.4 腐殖酸的最大需氯量和最大二氧化氯需求量 | 第57-58页 |
3.2.5 腐殖酸的THMFP | 第58-60页 |
3.2.6 腐殖酸的HAAFP | 第60-61页 |
3.2.7 腐殖酸与ClO_2利Cl_2完全反应过程中的UV_(254)去除 | 第61-62页 |
3.2.8 腐殖酸与ClO_2和Cl_2完全反应过程中的色度去除 | 第62-63页 |
3.2.9 腐殖酸与ClO_2和Cl_2完全反应过程中A_(465)/A_(656)的变化 | 第63-64页 |
3.3 轻度污染水的消毒工艺消毒剂剂量确定 | 第64-73页 |
3.3.1 消毒剂剂量确定原则 | 第64-65页 |
3.3.2 Cl_2消毒的投加剂量确定 | 第65-66页 |
3.3.3 Cl_2+NH_4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投加剂量确定 | 第66-67页 |
3.3.4 ClO_2+Cl_2组合工艺的消毒剂投加剂量确定 | 第67-69页 |
3.3.5 ClO_2+NH_2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投加剂量确定 | 第69-70页 |
3.3.6 90%ClO_2+Cl_2组合工艺的消毒剂投加剂量确定 | 第70-71页 |
3.3.7 90%ClO_2+NH_2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投加剂量确定 | 第71页 |
3.3.8 ClO_2消毒的投加剂量确定 | 第71-72页 |
3.3.9 轻度污染水各消毒工艺的消毒剂剂量确定结果对比 | 第72-73页 |
3.4 轻微污染水的消毒工艺消毒剂剂量确定 | 第73-77页 |
3.4.1 Cl_2消毒时的投加剂量确定 | 第73页 |
3.4.2 Cl_2+NH_4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投加剂量确定 | 第73-74页 |
3.4.3 ClO_2+Cl_2组合工艺的消毒剂投加剂量确定 | 第74页 |
3.4.4 ClO_2+NH_2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投加剂量确定 | 第74-75页 |
3.4.5 90%ClO_2+Cl_2组合工艺的消毒剂投加剂量确定 | 第75页 |
3.4.6 90%ClO_2+NH_2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投加剂量确定 | 第75-76页 |
3.4.7 ClO_2消毒轻微污染水的投加剂量确定 | 第76页 |
3.4.8 轻微污染水各消毒工艺的消毒剂剂量确定结果对比 | 第76-77页 |
3.5 中度污染水各消毒工艺的消毒剂剂量确定 | 第77-80页 |
3.5.1 Cl_2消毒时的投加剂最确定 | 第77-78页 |
3.5.2 Cl_2+NH_4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投加剂量确定 | 第78页 |
3.5.3 ClO_2+Cl_2组合工艺的消毒剂剂量确定 | 第78页 |
3.5.4 ClO_2+NH_2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量确定 | 第78-79页 |
3.5.5 90%ClO_2+Cl_2组合工艺的消毒剂量确定 | 第79页 |
3.5.6 90%ClO_2+NH_2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量确定 | 第79-80页 |
3.5.7 ClO_2单独消毒中度污染水的探讨 | 第80页 |
3.5.8 中度污染水不同消毒工艺的消毒剂量确定结果比较 | 第80页 |
3.6 重度污染模拟水样各消毒工艺消毒剂剂量确定 | 第80-84页 |
3.6.1 Cl_2消毒时的投加剂量确定 | 第80-81页 |
3.6.2 Cl_2+NH_4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量确定 | 第81-82页 |
3.6.3 ClO_2+Cl_2组合工艺的消毒剂量确定 | 第82页 |
3.6.4 ClO_2+NH_2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量确定 | 第82-83页 |
3.6.5 90%ClO_2+Cl_2组合工艺的消毒剂量确定 | 第83页 |
3.6.6 90%ClO_2+NH_2Cl组合工艺的消毒剂量确定 | 第83-84页 |
3.6.7 重度污染水各消毒工艺的消毒剂量确定结果比较 | 第84页 |
3.7 确定消毒工艺的消毒效果检验 | 第84-87页 |
3.7.1 轻微污染模拟水样不同工艺的消毒效果 | 第84-86页 |
3.7.2 轻度污染模拟水样不同工艺的消毒效果 | 第86页 |
3.7.3 中度污染模拟水样不同工艺的消毒效果 | 第86页 |
3.7.4 重度污染模拟水样不同工艺的消毒效果 | 第86-87页 |
3.8 小结 | 第87-89页 |
第4章 不同消毒工艺的副产物生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89-112页 |
4.1 试验设计 | 第89-90页 |
4.1.1 不同工艺生成的消毒副产物测定 | 第89页 |
4.1.2 实际水样生成的消毒副产物测定 | 第89页 |
4.1.3 轻度污染水不同消毒工艺生成的半挥发性有机物测定 | 第89-90页 |
4.1.4 各组合消毒工艺的试验工艺条件 | 第90页 |
4.2 不同消毒工艺的THMs和HAAs生成量 | 第90-93页 |
4.2.1 不同消毒工艺的THMs生成量 | 第90-91页 |
4.2.2 不同消毒工艺的HAAs生成量 | 第91-93页 |
4.3 含溴地表水消毒副产物生成研究 | 第93-99页 |
4.3.1 含溴地表水的THMFP和HAAFP测定 | 第93-94页 |
4.3.2 不同消毒工艺处理含溴地表水的THMs生成研究 | 第94-97页 |
4.3.3 不同消毒工艺处理含溴地表水的HAAs生成研究 | 第97-99页 |
4.4 不同消毒工艺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生成研究 | 第99-110页 |
4.4.1 轻度污染模拟水样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种类研究 | 第99-101页 |
4.4.2 Cl_2消毒后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研究 | 第101-102页 |
4.4.3 Cl_2+NH_4Cl消毒后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研究 | 第102-103页 |
4.4.4 ClO_2消毒后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研究 | 第103页 |
4.4.5 ClO_2+Cl_2工艺消毒后的半挥发件有机物研究 | 第103-105页 |
4.4.6 ClO_2+NH_2Cl工艺消毒后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研究 | 第105-107页 |
4.4.7 90%ClO_2+Cl_2工艺消毒后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研究 | 第107-108页 |
4.4.8 模拟水样90%ClO_2+NH_2Cl工艺消毒后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研究 | 第108-109页 |
4.4.9 自来水实际水样中检出定性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研究 | 第109-110页 |
4.5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5章 不同消毒工艺处理前后模拟水样水质参数变化研究 | 第112-126页 |
5.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12页 |
5.1.1 模拟水样消毒前后的TOC和吸光度测定 | 第112页 |
5.1.2 模拟水样消毒前后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112页 |
5.1.3 模拟水样消毒前后的分子量变化研究 | 第112页 |
4.1.4 各组合消毒工艺的试验工艺条件 | 第112页 |
5.2 不同工艺消毒后模拟水样的TOC去除 | 第112-113页 |
5.3 不同工艺消毒前后模拟水样的UV_(254)变化 | 第113-114页 |
5.4 不同工艺消毒前后模拟水样的A_(410)变化 | 第114页 |
5.5 不同工艺消毒前后模拟水样的A_(465)/A_(656)比值变化 | 第114-115页 |
5.6 不同消毒工艺消毒前后水样的分子量变化 | 第115-118页 |
5.6.1 轻微污染水消毒前后的分子景变化 | 第115-117页 |
5.6.2 轻度污染水消毒前后的分子量变化 | 第117-118页 |
5.6.3 中度污染水消毒前后的分子量变化 | 第118页 |
5.6.4 重度污染水消毒前后的分子量变化 | 第118页 |
5.7 不同工艺消毒前后水样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118-125页 |
5.7.1 荧光光谱原理 | 第118-120页 |
5.7.2 轻微污染水消毒前后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120-122页 |
5.7.3 轻度污染水消毒前后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122-123页 |
5.7.4 中度污染水消毒前后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123-124页 |
5.7.5 重度污染水消毒前后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124-125页 |
5.8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6章 不同分子质量区间腐殖酸的消毒副产物生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6-135页 |
6.1 实验设计 | 第126-127页 |
6.1.1 腐殖酸分子质量分和测定 | 第126页 |
6.1.2 各分子质量区间腐殖酸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测定 | 第126-127页 |
6.1.3 其它指标测定 | 第127页 |
6.2 腐殖酸溶液的TOC及吸光度分布 | 第127-128页 |
6.3 腐殖酸各分子质量区间的TOC去除 | 第128页 |
6.4 腐殖酸各分子质量区间的主要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测定 | 第128-131页 |
6.4.1 各分子质量区间的THMFP测定 | 第129-130页 |
6.4.2 各分子质量区间的HAAFP测定 | 第130-131页 |
6.5 腐殖酸各分子质量区间吸光度变化 | 第131-133页 |
6.5.1 各分子质量区间UV_(254)的去除 | 第131-132页 |
6.5.2 各分子质量区间的色度去除 | 第132-133页 |
6.5.3 各分子质量区间A_(465)/A_(656)变化 | 第133页 |
6.6 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7章 卤乙酸降解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5-162页 |
7.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35-138页 |
7.1.1 HAAs自然降解试验方案 | 第135-136页 |
7.1.2 零价锌对DBAA的降解研究方案设计 | 第136-137页 |
7.1.3 零价锌对其它HAAs的降解效果研究 | 第137页 |
7.1.4 零价铁对DBAA降解效果研究 | 第137-138页 |
7.2 温度对HAAs的自然降解影响研究 | 第138-145页 |
7.2.1 温度对DBAA自然降解的影响研究 | 第138-139页 |
7.2.2 温度对MBAA自然降解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7.2.3 温度对DCAA自然降解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7.2.4 温度对TCAA自然降解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7.2.5 HAAs自然降解机理探讨 | 第142-145页 |
7.3 零价锌对DBAA的降解研究 | 第145-154页 |
7.3.1 锌投加量对DBAA降解的影响 | 第145-148页 |
7.3.2 pH值对零价锌降解DBAA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7.3.3 DBAA浓度对零价锌降解DBAA的影响 | 第149-150页 |
7.3.4 高浓度HAAs共存对零价锌降解DBAA的影响 | 第150-154页 |
7.4 零价锌对其它HAAs的降解效果研究 | 第154-155页 |
7.4.1 零价锌对MBAA的降解效果 | 第154页 |
7.4.2 零价锌对DCAA的降解效果 | 第154页 |
7.4.3 零价锌对TCAA的降解效果 | 第154-155页 |
7.5 零价铁对卤乙酸的降解影响研究 | 第155-159页 |
7.5.1 铁粉投加量对DBAA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155-156页 |
7.5.2 DBAA浓度对Fe~0降解DBAA效果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7.5.3 高浓度TCAA共存对Fe~0降解DBAA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7.5.4 氧对Fe~0降解DBAA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7.6 Zn~0和Fe~0降解HAAs机理探讨 | 第159-160页 |
7.7 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8章 饮用水消毒的健康风险评价与分析 | 第162-188页 |
8.1 饮用水消毒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第162-167页 |
8.1.1 危害鉴别 | 第162页 |
8.1.2 暴露评价 | 第162-163页 |
8.1.3 剂量反应分析 | 第163-166页 |
8.1.4 风险表征 | 第166-167页 |
8.2 模拟水样不同工艺消毒后的多途径暴露健康风险分析 | 第167-182页 |
8.2.1 模拟水样不同工艺消毒后的多途径暴露致癌风险分析 | 第167-174页 |
8.2.2 不同工艺消毒后模拟水样的多途径暴露非致癌性危害分析 | 第174-179页 |
8.2.3 不同工艺消毒后模拟水样的总致癌风险和非致癌性危害分析 | 第179-182页 |
8.3 含溴地表水的多途径健康风险分析 | 第182-186页 |
8.3.1 实际水样E的多途径健康风险分析 | 第182-184页 |
8.3.2 实际水样F的多途径健康风险分析 | 第184-186页 |
8.4 小结 | 第186-188页 |
第9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88-194页 |
9.1 结论 | 第188-193页 |
9.2 建议 | 第193-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8-210页 |
致谢 | 第210-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