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8页 |
1.1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9-22页 |
1.1.1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9-20页 |
1.1.2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20-22页 |
1.2 地基基础设计方法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1.3 选题初衷:让“共同作用设计方法”从理论的殿堂走向工程应用的田野 | 第24-2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8页 |
1.4.1 共同作用的地基基础设计理论研究 | 第25-26页 |
1.4.2 共同作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法体系研究 | 第26-27页 |
1.4.3 共同作用的地基基础辅助设计软件的研究 | 第27-28页 |
第一部分 共同作用的地基基础设计理论研究 | 第28-83页 |
第二章 基础底板应力的计算方法 | 第29-46页 |
2.1 引言 | 第29-31页 |
2.2 工程实例基础钢筋应力测试结果 | 第31页 |
2.3 影响基础底板钢筋应力计算值的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2.3.1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工作 | 第31-32页 |
2.3.2 基础底面和地基土接触面上摩擦力 | 第32-33页 |
2.3.3 作用在地下室外墙上的侧土压力 | 第33页 |
2.3.4 地基反力集中于柱下(墙下) | 第33页 |
2.3.5 双向基础底板存在着扭曲作用 | 第33页 |
2.3.6 基础底板受拉一侧的混凝土并未开裂,与钢筋一起抗拉 | 第33页 |
2.3.7 基础端部的土体出现塑性变形 | 第33-34页 |
2.3.8 温度应力 | 第34页 |
2.3.9 底板钢筋应力设计时按上部荷载的设计值计算 | 第34页 |
2.3.10 忽略地下室纵(横)墙作为“腹板”的承载能力 | 第34页 |
2.3.11 施工过程中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12 基础梁未按倒T形或L形截面受弯构件计算 | 第35页 |
2.3.13 取基础梁(板)“支座”,而不是“净跨”边缘的弯矩值进行设计 | 第35页 |
2.3.14 基础梁(板)未按双筋受弯构件进行计算 | 第35页 |
2.3.15 弹性计算方法的局限 | 第35页 |
2.4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底板钢筋应力简化计算方法 | 第35-44页 |
2.4.1 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受力特征 | 第35-36页 |
2.4.2 简支深梁的受力特征 | 第36-38页 |
2.4.3 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水平应力与简支深梁水平应力分布相似性 | 第38-43页 |
2.4.4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底板钢筋应力的简化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2.4.5 算例 | 第44页 |
2.5 小结与建议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上部结构刚度贡献的影响范围 | 第46-73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上部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时的刚度影响 | 第46-54页 |
3.2.1 工程实例1——北京工业大学基础教学楼,框剪结构 | 第47-51页 |
3.2.2 工程实例2——上海康乐路住宅,墙板结构 | 第51-54页 |
3.3 上部结构形式为框架时的刚度影响 | 第54-59页 |
3.3.1 工程实例3——保定冷库,框架结构 | 第54-56页 |
3.3.2 算例1 | 第56-59页 |
3.4 上部结构形式为剪力墙时的刚度影响范围 | 第59-64页 |
3.4.1 工程实例4——北京前三门604 | 第59-61页 |
3.4.2 算例2 | 第61-64页 |
3.5 上部结构形式为筒中筒时的刚度影响 | 第64-67页 |
3.5.1 工程实例5——陕西邮政电信网管中心大楼,筒中筒结构 | 第64-67页 |
3.6 上部结构刚度影响范围的简单判别 | 第67-68页 |
3.6.1 简支深梁弯曲变形、内力(应力)与梁高的关系 | 第67-68页 |
3.6.2 利用简支深梁判别上部结构的影响范围 | 第68页 |
3.7 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影响的地基基础简化计算方法 | 第68-71页 |
3.7.1 简化计算方法的思路 | 第68-69页 |
3.7.2 基础底板变形与厚度的关系 | 第69-70页 |
3.7.3 筏板内力(应力)与厚度的关系 | 第70-7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三维地质模型的构造 | 第73-83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建筑场地的平面网格剖分 | 第73-74页 |
4.2.1 原则 | 第73页 |
4.2.2 剖分的起点 | 第73页 |
4.2.3 构造第一个三角形单元 | 第73-74页 |
4.2.4 构造连续的三角形单元 | 第74页 |
4.3 三维地质模型 | 第74-77页 |
4.3.1 连接主层分界线 | 第74页 |
4.3.2 土层排序 | 第74-75页 |
4.3.3 扩大层数 | 第75-76页 |
4.3.4 土层连线 | 第76页 |
4.3.5 内插和外插数据 | 第76-77页 |
4.3.6 少于3个钻孔时的数据提取 | 第77页 |
4.3.7 人工干预 | 第77页 |
4.3.8 构造标准钻孔 | 第77页 |
4.4 算例 | 第77-81页 |
4.4.1 算例1 | 第77-79页 |
4.4.2 算例2 | 第79-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二部分 共同作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法体系研究 | 第83-146页 |
第五章 上部结构、地基基础的整体计算 | 第84-103页 |
5.1 引言 | 第84页 |
5.2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计算方法 | 第84-100页 |
5.2.1 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刚度矩阵 | 第84-92页 |
5.2.2 地基的刚度矩阵 | 第92-95页 |
5.2.3 荷载向量 | 第95-96页 |
5.2.4 共同作用的矩阵表达式 | 第96-97页 |
5.2.5 保证基础内力和变形计算时荷载组合的一致性 | 第97-100页 |
5.3 上部结构、桩、土、承台共同作用的计算方法 | 第100-101页 |
5.3.1 上部结构与承台的单元刚度矩阵 | 第100页 |
5.3.2 桩-土体系的刚度矩阵 | 第100-101页 |
5.3.3 荷载向量 | 第101页 |
5.3.4 共同作用的矩阵表达式 | 第101页 |
5.3.5 保证基础内力和变形计算的荷载组合一致性 | 第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基础构件的设计计算 | 第103-132页 |
6.1 引言 | 第103页 |
6.2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简化计算方法 | 第103-110页 |
6.2.1 整体弯曲计算——简支深梁法 | 第103-104页 |
6.2.2 局部弯曲计算方法1——改进倒梁法 | 第104-107页 |
6.2.3 局部弯曲计算方法2——倒楼盖法 | 第107-109页 |
6.2.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规定 | 第109-110页 |
6.2.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的规定 | 第110页 |
6.3 基础梁计算 | 第110-116页 |
6.3.1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110-111页 |
6.3.2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 第111-113页 |
6.3.3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113-114页 |
6.3.4 裂缝控制验算 | 第114-116页 |
6.4 基础底板(筏板)计算 | 第116-119页 |
6.4.1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116页 |
6.4.2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 第116-117页 |
6.4.3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第117-118页 |
6.4.4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118页 |
6.4.5 裂缝控制验算 | 第118-119页 |
6.5 桩身承载力与抗裂计算 | 第119-122页 |
6.5.1 桩身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119-120页 |
6.5.2 桩身局部压曲验算 | 第120页 |
6.5.3 锤击压应力验算 | 第120-121页 |
6.5.4 锤击拉应力验算 | 第121页 |
6.5.5 桩身裂缝宽度验算 | 第121页 |
6.5.6 桩身吊运计算 | 第121-122页 |
6.6 承台梁计算 | 第122-123页 |
6.6.1 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122页 |
6.6.2 受剪承载力计算 | 第122-123页 |
6.7 筏形承台(板)计算 | 第123-126页 |
6.7.1 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123页 |
6.7.2 受剪承载力计算 | 第123-124页 |
6.7.3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第124-125页 |
6.7.4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125-126页 |
6.8 钢筋混凝土内筒对筏板(筏形承台)的冲、剪切计算 | 第126-130页 |
6.8.1 底板的冲切破坏及影响因素 | 第126页 |
6.8.2 筏板(筏形承台)上的荷载 | 第126页 |
6.8.3 规范对内筒下筏基(筏形承台)受冲切、剪切承载力要求 | 第126-128页 |
6.8.4 存在的问题 | 第128页 |
6.8.5 如何自动判别“内筒” | 第128-129页 |
6.8.6 算例 | 第129-130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七章 基础施工图设计 | 第132-146页 |
7.1 引言 | 第132页 |
7.2 基础梁(承台梁)的归并选筋 | 第132-136页 |
7.2.1 模板(几何特征)归并 | 第132-134页 |
7.2.2 钢筋的归并 | 第134-136页 |
7.2.3 选筋 | 第136页 |
7.3 筏板(筏形承台)的选筋归并 | 第136-137页 |
7.3.1 选筋 | 第136页 |
7.3.2 归并 | 第136-137页 |
7.4 基础梁(承台梁)施工图设计 | 第137-142页 |
7.4.1 模板施工图 | 第138-139页 |
7.4.2 图表施工图 | 第139-140页 |
7.4.3 平面整体配筋施工图 | 第140-142页 |
7.5 基础平面施工图设计 | 第142-143页 |
7.5.1 概述 | 第142页 |
7.5.2 图幅 | 第142页 |
7.5.3 绘图比例 | 第142-143页 |
7.5.4 组图方式 | 第143页 |
7.6 桩施工图设计 | 第143-144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三部分 共同作用的地基基础辅助设计软件研究 | 第146-186页 |
第八章 建立计算模型(前处理) | 第147-165页 |
8.1 相关软件的应用现状及特点分析 | 第147-153页 |
8.1.1 上部结构空间分析软件 | 第147-151页 |
8.1.2 地基基础计算软件 | 第151-152页 |
8.1.3 工程地质勘察软件 | 第152-153页 |
8.2 数据接口 | 第153-155页 |
8.2.1 建立数据接口的意义 | 第153页 |
8.2.2 读入常用的上部结构计算软件数据 | 第153-155页 |
8.2.3 读入DWG图形文件数据 | 第155页 |
8.2.4 读入常用的地质勘察软件数据 | 第155页 |
8.3 上部结构布置 | 第155-161页 |
8.3.1 布置轴线 | 第155-156页 |
8.3.2 布置梁 | 第156-157页 |
8.3.3 布置柱 | 第157-158页 |
8.3.4 布置墙 | 第158页 |
8.3.5 布置楼板 | 第158页 |
8.3.6 布置荷载 | 第158-160页 |
8.3.7 楼层编辑 | 第160页 |
8.3.8 生成计算模型 | 第160-161页 |
8.4 地质勘察资料输入 | 第161-162页 |
8.4.1 输入标高 | 第161页 |
8.4.2 输入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 第161页 |
8.4.3 输入钻孔 | 第161页 |
8.4.4 连接地质剖面 | 第161页 |
8.4.5 生成三维地质模型 | 第161-162页 |
8.5 基础布置(设计) | 第162-164页 |
8.5.1 选择桩型 | 第162页 |
8.5.2 确定单桩承载力 | 第162-163页 |
8.5.3 试算桩数 | 第163页 |
8.5.4 布置桩 | 第163页 |
8.5.5 选择承台形式 | 第163页 |
8.5.6 布置筏基梁(筏形承台梁) | 第163-164页 |
8.5.7 布置筏板(筏形承台) | 第164页 |
8.5.8 布置基础荷载 | 第164页 |
8.5.9 生成计算模型 | 第164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九章 地基基础计算 | 第165-171页 |
9.1 总体控制 | 第165页 |
9.2 地基承载力计算 | 第165-166页 |
9.3 桩基承载力计算 | 第166页 |
9.3.1 竖向承载力计算 | 第166页 |
9.3.2 抗拔承载力验算 | 第166页 |
9.3.3 水平承载力计算 | 第166页 |
9.3.4 桩身承载力与抗裂计算 | 第166页 |
9.4 软弱下卧层验算 | 第166页 |
9.5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整体计算 | 第166-168页 |
9.5.1 快速迭代法 | 第166-168页 |
9.5.2 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168页 |
9.5.3 参数的选取 | 第168页 |
9.6 上部结构、桩、土、承台共同作用整体计算 | 第168-169页 |
9.6.1 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168-169页 |
9.6.2 参数的选取 | 第169页 |
9.7 基础强度计算 | 第169页 |
9.7.1 基础梁计算 | 第169页 |
9.7.2 基础底板(筏板)计算 | 第169页 |
9.7.3 计算参数的选择 | 第169页 |
9.8 承台计算 | 第169-170页 |
9.8.1 承台梁计算 | 第170页 |
9.8.2 筏形承台(板)计算 | 第170页 |
9.8.3 计算参数的选择 | 第170页 |
9.9 本章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十章 后处理 | 第171-181页 |
10.1 输出原始数据 | 第171-172页 |
10.1.1 输出几何数据 | 第171页 |
10.1.2 输出荷载数据 | 第171页 |
10.1.3 输出计算简图 | 第171页 |
10.1.4 数据输出的形式 | 第171-172页 |
10.2 输出计算结果 | 第172-176页 |
10.2.1 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 | 第172页 |
10.2.2 桩基承载力计算结果 | 第172-173页 |
10.2.3 软弱下卧层验算结果 | 第173页 |
10.2.4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整体计算结果 | 第173页 |
10.2.5 上部结构、桩、土、承台共同作用整体计算结果 | 第173-174页 |
10.2.6 基础强度计算结果 | 第174-175页 |
10.2.7 承台计算结果 | 第175页 |
10.2.8 数据输出的形式 | 第175-176页 |
10.3 计算结果的归并和选筋 | 第176-177页 |
10.3.1 基础梁(承台梁)的归并选筋 | 第176页 |
10.3.2 筏板(筏形承台)的选筋归并 | 第176-177页 |
10.4 绘制施工图 | 第177-180页 |
10.4.1 参数化绘图 | 第177-178页 |
10.4.2 图形编辑 | 第178-180页 |
10.5 本章小结 | 第180-181页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1-186页 |
11.1 主要结论 | 第181-184页 |
11.1.1 关于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设计理论 | 第181-183页 |
11.1.2 关于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设计方法 | 第183-184页 |
11.1.3 关于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辅助设计软件 | 第184页 |
11.2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设计方法的展望 | 第184-186页 |
11.2.1 设计规范有待充实完善 | 第185页 |
11.2.2 推广利用简化计算方法 | 第185页 |
11.2.3 大力发展辅助设计软件 | 第185页 |
11.2.4 深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著作、论文及其他工作 | 第192-194页 |
致谢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