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网络问责及完善对策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页
        1.2.2 实践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8页
        1.3.1 行政问责的相关研究第12-14页
        1.3.2 关于公民参与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1.3.3 关于网络监督的相关研究第15-17页
        1.3.4 关于网络问责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1.3.5 研究述评第18页
    1.4 研究目标第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6 预期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网络问责的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0-26页
    2.1 网络问责的内涵界定第20-22页
        2.1.1 网络问责的概念第20页
        2.1.2 网络问责的特征第20-21页
        2.1.3 网络问责的行动逻辑第21-22页
    2.2 网络问责的理论基础第22-26页
        2.2.1 社会契约理论第22-24页
        2.2.2 话语民主理论第24-26页
第三章 网络问责的发展现状第26-33页
    3.1 网络问责产生的背景第26-28页
        3.1.1 网络问责产生的社会背景第26-27页
        3.1.2 网络问责兴起的制度诱因第27-28页
        3.1.3 网络问责兴起的物质基础第28页
    3.2 网络问责的发展历程第28-30页
        3.2.1 网络问责的开端第29页
        3.2.2 网络问责的发展第29页
        3.2.3 网络问责的普及第29-30页
    3.3 网络问责的运行机制第30-33页
        3.3.1 网络发帖与问责事件的形成第30-32页
        3.3.2 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32页
        3.3.3 传统媒体与政府部门的介入第32-33页
第四章 网络问责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第33-39页
    4.1 网络问责的特征第33-35页
        4.1.1 网络问责的匿名性与非同一性第33-34页
        4.1.2 网络问责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第34-35页
        4.1.3 网络问责途径的非正式与正式性第35页
    4.2 网络问责的优势第35-36页
        4.2.1 言论表达的便捷性第35页
        4.2.2 网络问责的时效性第35-36页
        4.2.3 信息的公开透明第36页
    4.3 网络问责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6-39页
        4.3.1 网络问责群体行动的非理性第36-37页
        4.3.2 网络问责信息传播的无序性第37-38页
        4.3.3 网络问责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第38-39页
第五章 网络问责的完善对策分析第39-47页
    5.1 政府层面:健全法制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强网络问责规范化和制度化第39-42页
        5.1.1 完善网络问责的立法机制,健全网络问责的相关法律法规第39-40页
        5.1.2 完善网络问责的相关制度建设,催生网络问责制度化发展第40-42页
    5.2 网民层面:增强自身网络问责意识,提高自身网络问责能力第42-44页
        5.2.1 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逐步增强自身的网络问责意识第42-43页
        5.2.2 增强自身的自律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问责能力第43-44页
    5.3 媒体层面:不断加强媒体间合作,提高网络媒体的素养和自律能力第44-47页
        5.3.1 不断加强媒体间的合作,实现网络问政平台与传统媒体的联动第44-45页
        5.3.2 提高网络媒体的素养和自律能力,凸显媒体主流价值观第45-47页
余论:总结与展望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朱子对《大学》“三纲”内涵的诠释
下一篇:《舌尖上的中国》之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