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 我国大豆生产的现状 | 第10-11页 |
1.2 套作大豆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套作大豆的优势 | 第11页 |
1.2.2 套作大豆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套作大豆的不足以及仍需解决的问题 | 第12页 |
1.3 大豆种子发育形成 | 第12-17页 |
1.3.1 大豆种子发育的一般模式 | 第12-13页 |
1.3.2 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贮藏物质的变化 | 第13-14页 |
1.3.3 种子发育过程中产量形成 | 第14-15页 |
1.3.4 大豆种子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 种子活力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4.1 种子活力 | 第17页 |
1.4.2 种子活力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4.3 种子活力与酶活力的关系 | 第18-20页 |
1.4.4 种子活力与电导率的关系 | 第20-21页 |
1.4.5 种子活力与种子发芽率之间的关系研究概况 | 第21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2.2 田间试验及取样方法 | 第22-23页 |
2.2.1 田间试验方法 | 第22页 |
2.2.2 取样方法 | 第22-23页 |
2.2.3 田间调查、室内考种项目及标准 | 第23页 |
2.3 仪器 | 第23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2.4.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蒽酮比色法) | 第23-24页 |
2.4.2 种子动态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法) | 第24-25页 |
2.4.3 粗脂肪含量测定 | 第25页 |
2.4.4 全蛋白质含量测定(凯式定氮法) | 第25-26页 |
2.4.4.1 试剂与材料 | 第25页 |
2.4.4.2 操作方法 | 第25页 |
2.4.4.3 计算 | 第25-26页 |
2.4.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 | 第26-27页 |
2.4.6 POD酶活性测定 | 第27页 |
2.4.7 种子电导率的测定 | 第27-28页 |
2.4.8 标准发芽试验测定种子活力 | 第28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7页 |
3.1 种植方式、播期与夏大豆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 | 第28-39页 |
3.1.1 夏大豆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28-30页 |
3.1.2 播期对夏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形成的影响 | 第30-32页 |
3.1.3 播期对夏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粗脂肪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2-35页 |
3.1.4 播期对夏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全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 第35-37页 |
3.1.5 播期对夏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 播期对夏大豆成熟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39-47页 |
3.2.1 播期对夏大豆成熟种子萌发期间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1.1 播期对夏大豆成熟种子萌发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 | 第39页 |
3.2.1.2 播期对夏大豆成熟种子萌发期间POD酶活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2 播期对夏大豆成熟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2.1 播期对夏大豆成熟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2.2 播期对夏大豆成熟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播期对夏大豆成熟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4 播期对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3-47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7-53页 |
4.1 结论 | 第47-50页 |
4.1.1 播期对夏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2 播期对夏大豆成熟种子萌发期间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3 播期对夏大豆成熟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9页 |
4.1.4 套作对夏大豆不同播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 讨论 | 第50-53页 |
4.2.1 播期对夏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2 播期对夏大豆成熟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51-53页 |
英文简写 | 第53-54页 |
附录1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