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9-20页 |
1.1 西南地区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 | 第9页 |
1.2 国内外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的改良进展 | 第9-15页 |
1.2.1 杂交种产量的变化趋势 | 第9-10页 |
1.2.2 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 | 第10-13页 |
1.2.3 杂交种对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抗性的变化趋势 | 第13-14页 |
1.2.4 杂交种对密度响应的变化趋势 | 第14页 |
1.2.5 自交系改良的变化趋势 | 第14-15页 |
1.3 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1 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1.3.2 玉米的杂种优势利用 | 第16-17页 |
1.3.3 产量的绝对杂种优势和相对杂种优势 | 第17-18页 |
1.4 玉米遗传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 第18-20页 |
1.4.1 国内外玉米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 第18-19页 |
1.4.2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2.3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0-21页 |
2.4 分子标记步骤 | 第21-24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8页 |
3.1 方差分析 | 第25-26页 |
3.2 杂交种与自交系单株产量的变化趋势及杂交种杂种优势的变化趋势 | 第26-27页 |
3.2.1 杂交种及自交系单株产量的变化趋势 | 第26-27页 |
3.2.2 杂交种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变化趋势 | 第27页 |
3.3 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 | 第27-33页 |
3.4 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33-37页 |
3.5 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37-39页 |
3.6 自交系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 | 第39-43页 |
3.7 自交系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3页 |
3.8 自交系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 第43-48页 |
3.8.1 SSR标记检测结果 | 第43-45页 |
3.8.2 遗传变异分析 | 第45页 |
3.8.3 聚类结果与主坐标分析 | 第45-46页 |
3.8.4 西南地区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变化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3页 |
4.1 单株产量变化趋势的探讨 | 第48页 |
4.2 杂交种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变化的探讨 | 第48-49页 |
4.3 植株性状变化趋势的探讨 | 第49-50页 |
4.4 穗部性状变化趋势的探讨 | 第50-51页 |
4.5 遗传多样性的探讨 | 第51-53页 |
5. 结论 | 第53-55页 |
5.1 1970 s-2000s西南地区杂交种及自交系单株产量的变化趋势 | 第53页 |
5.2 1970 s-2000s西南地区杂交种杂种优势的变化趋势 | 第53页 |
5.3 1970 s-2000s西南地区杂交种演变趋势 | 第53页 |
5.4 1970 s-2000s西南地区自交系演变趋势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