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西南地区玉米主推品种及其亲本的演变规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9-20页
    1.1 西南地区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第9页
    1.2 国内外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的改良进展第9-15页
        1.2.1 杂交种产量的变化趋势第9-10页
        1.2.2 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第10-13页
        1.2.3 杂交种对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抗性的变化趋势第13-14页
        1.2.4 杂交种对密度响应的变化趋势第14页
        1.2.5 自交系改良的变化趋势第14-15页
    1.3 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第15-18页
        1.3.1 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第15-16页
        1.3.2 玉米的杂种优势利用第16-17页
        1.3.3 产量的绝对杂种优势和相对杂种优势第17-18页
    1.4 玉米遗传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第18-20页
        1.4.1 国内外玉米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第18-19页
        1.4.2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5页
    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2 试验设计第20页
    2.3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0-21页
    2.4 分子标记步骤第21-24页
    2.5 数据分析第24-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48页
    3.1 方差分析第25-26页
    3.2 杂交种与自交系单株产量的变化趋势及杂交种杂种优势的变化趋势第26-27页
        3.2.1 杂交种及自交系单株产量的变化趋势第26-27页
        3.2.2 杂交种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变化趋势第27页
    3.3 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第27-33页
    3.4 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分析第33-37页
    3.5 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第37-39页
    3.6 自交系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第39-43页
    3.7 自交系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第43页
    3.8 自交系遗传多样性的变化第43-48页
        3.8.1 SSR标记检测结果第43-45页
        3.8.2 遗传变异分析第45页
        3.8.3 聚类结果与主坐标分析第45-46页
        3.8.4 西南地区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变化第46-48页
4. 讨论第48-53页
    4.1 单株产量变化趋势的探讨第48页
    4.2 杂交种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变化的探讨第48-49页
    4.3 植株性状变化趋势的探讨第49-50页
    4.4 穗部性状变化趋势的探讨第50-51页
    4.5 遗传多样性的探讨第51-53页
5. 结论第53-55页
    5.1 1970 s-2000s西南地区杂交种及自交系单株产量的变化趋势第53页
    5.2 1970 s-2000s西南地区杂交种杂种优势的变化趋势第53页
    5.3 1970 s-2000s西南地区杂交种演变趋势第53页
    5.4 1970 s-2000s西南地区自交系演变趋势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倍体、四倍体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大刍草及杂交后代根系研究
下一篇:不同种植方式及播期对大豆代谢、保护酶活性及种子活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