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公共公物的概念及其利用主体 | 第9-17页 |
(一) 公物和公共公物 | 第9-13页 |
1.公物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 第9-11页 |
2.公共公物的概念和特点 | 第11-12页 |
3.公物和公共公物的分类 | 第12页 |
4.公物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2-13页 |
(1) 公物与行政公产 | 第12-13页 |
(2) 公物与公共设施 | 第13页 |
(3) 公物与公营造物 | 第13页 |
(4) 公物与民法上的物 | 第13页 |
(二) 公共公物利用的权利性质 | 第13-17页 |
1.公共公物利用的法律关系 | 第14页 |
2.公共公物利用的权利性质 | 第14-17页 |
(1) 权利的涵义 | 第14-15页 |
(2) 公物的权利属性 | 第15页 |
(3) 公物和公共公物利用的法律性质 | 第15-17页 |
① 传统观点:反射利益说 | 第16页 |
② 现在的观点:权利说 | 第16页 |
③ 依赖说 | 第16-17页 |
④ 本文的观点 | 第17页 |
3.公共公物利用的特点 | 第17页 |
(三) 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界定 | 第17页 |
二、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及其行使 | 第17-27页 |
(一) 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内容 | 第18-24页 |
1.利用权 | 第18-19页 |
2.监督权 | 第19-20页 |
3.听证权 | 第20-22页 |
4.公益诉讼权 | 第22-24页 |
(二) 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行使 | 第24-27页 |
1.利用权的行使 | 第24-26页 |
(1) 一般利用 | 第24页 |
(2) 特殊利用 | 第24-26页 |
① 许可利用 | 第25页 |
② 限制利用 | 第25页 |
③ 特许利用 | 第25-26页 |
④ 习惯利用 | 第26页 |
⑤ 私法利用 | 第26页 |
2.监督权、听证权和公益诉讼权的行使 | 第26-27页 |
(1) 监督权的行使 | 第26-27页 |
(2) 听证权的行使 | 第27页 |
(3) 公益诉讼权的行使 | 第27页 |
三、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保障与救济 | 第27-33页 |
(一) 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的保障 | 第27-31页 |
1.我国对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保障规定 | 第28-29页 |
(1) 宪法 | 第28页 |
(2) 法律 | 第28-29页 |
(3)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部门规章 | 第29页 |
2.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保障规定 | 第29-31页 |
(1) 利用权的保障 | 第29-30页 |
(2) 监督权的保障 | 第30页 |
(3) 听证权的保障 | 第30-31页 |
(4) 公益诉讼权的保障 | 第31页 |
(二) 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救济 | 第31-33页 |
1.行政救济 | 第31页 |
2.司法救济 | 第31-33页 |
(1) 行政诉讼 | 第32页 |
(2) 民事诉讼 | 第32页 |
(3) 国家赔偿 | 第32-33页 |
四、完善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及其保障 | 第33-37页 |
(一)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确认与保障之不足 | 第33-35页 |
1.利用权的确认与保障之不足 | 第34页 |
2.监督权的确认与保障之不足 | 第34页 |
3.听证权的确认与保障之不足 | 第34-35页 |
4.公益诉讼权的确认与保障之不足 | 第35页 |
(二) 完善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及其保障与救济 | 第35-37页 |
1.完善公物法律制度 | 第35-36页 |
2.明确公共公物的产权归属 | 第36页 |
3.确认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及其行使规程 | 第36页 |
4.健全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救济制度 | 第36页 |
5.创造公共公物利用主体的权利行使环境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