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工作者论文

我国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新媒体转型研究--基于北京、广州的调查

中文摘要第5-6页
英文摘要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选题背景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0-11页
        1.1.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第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7页
        1.2.1 “性别与传播”研究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第11-12页
        1.2.2 “性别与传播”研究的本土化进程第12-14页
        1.2.3 对新媒体时代女性新闻工作者的研究第14-17页
    1.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1 问卷调查法第17页
        1.3.2 田野调查法第17页
        1.3.3 个案研究法第17-18页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传统媒体时代的我国女性新闻工作者第19-23页
    2.1 职业化进程与妇女的解放程度相关第19-20页
    2.2 易受封建礼教歧视与束缚第20-22页
    2.3 新世纪以来女性从业者比重上升第22-23页
第3章 新媒体时期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转型现状第23-33页
    3.1 发展机遇总体增加第23-25页
        3.1.1 中国媒体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差距缩小第23-24页
        3.1.2 互联网行业机遇多,薪酬水平、职业前景被看重第24-25页
    3.2 转型者对薪酬满意程度总体提升第25-29页
        3.2.1 劳动强度普遍增大第25-27页
        3.2.2 薪酬福利有所提高第27-28页
        3.2.3 职业认同程度较高第28-29页
    3.3 两性在职场中的地位仍不平等第29-32页
        3.3.1 新媒体机构就业和薪酬存在性别歧视第30-31页
        3.3.2 传统性别角色增加女性工作压力第31-32页
    3.4 向新媒体转型后职业生涯得以延长第32-33页
第4章 女性新闻工作者向新媒体转型遇到的问题第33-42页
    4.1 工作前景不明朗,机遇与挑战并存第33-36页
        4.1.1 职业素质要求大幅提高,学习压力增加第33-34页
        4.1.2 职务晋升性别影响趋弱,玻璃天花板效应仍然存在第34-36页
    4.2 整体趋向亚健康状态第36-38页
    4.3 存在职场“潜规则”,范围广但难取证第38-39页
    4.4 制度保障不到位,女性维权难度大第39-42页
        4.4.1 社会层面:舆论压力大导致受害者放弃维权第39-40页
        4.4.2 制度层面:维权成本高、保障措施缺位第40-42页
第5章 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转型路径与规划建议第42-47页
    5.1 投身互联网企业成最普遍的转型路径第42-43页
    5.2 应慎重选择适宜个人能力与自身兴趣的转型路径第43-44页
    5.3 向新媒体转型(尤其是创业)有助于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第44页
    5.4 保持学习热情,复合型人才更符合行业需要第44-45页
    5.5 建立女性行业协会有助于行业及个人的长远发展第45-47页
第6章 结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附录一:调查问卷第52-58页
附录二:半结构式访谈提纲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不同传播主体的微博风险呈现与沟通研究--以“问题疫苗事件”为例
下一篇:叙事与呈现:我国都市报“老漂族”形象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