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兴义地区活动构造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活动构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构造地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4 论文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3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6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2.2.1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6-18页 |
2.2.2 地层 | 第18-19页 |
2.2.3 构造 | 第19-20页 |
2.3 构造演化史 | 第20-23页 |
第3章 数据预处理 | 第23-27页 |
3.1 数据介绍 | 第23-25页 |
3.1.1 DEM数据 | 第23页 |
3.1.2 ETM数据 | 第23-24页 |
3.1.3 Google Earth图像 | 第24-25页 |
3.2 图像预处理 | 第25-27页 |
3.2.1 辐射校正 | 第25页 |
3.2.2 正射校正 | 第25-26页 |
3.2.3 图像融合 | 第26页 |
3.2.4 图像镶嵌 | 第26页 |
3.2.5 图像裁剪 | 第26-27页 |
第4章 活动断裂 | 第27-44页 |
4.1 活动断裂提取方法 | 第27-29页 |
4.1.1 线性标志 | 第27-28页 |
4.1.2 垂直错动标志 | 第28页 |
4.1.3 水平错动标志 | 第28-29页 |
4.2 活动构造解译结果 | 第29-36页 |
4.2.1 北东向断裂 | 第29-33页 |
4.2.2 南北向断裂 | 第33-35页 |
4.2.3 北西向断裂 | 第35-36页 |
4.3 活动断裂野外调查查证 | 第36-40页 |
4.4 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分析 | 第40-41页 |
4.5 活动断裂力学分析 | 第41-44页 |
第5章 构造地貌研究 | 第44-60页 |
5.1 地貌形态分析 | 第44-49页 |
5.1.1 地形高程分析 | 第44-45页 |
5.1.2 坡度分析 | 第45-46页 |
5.1.3 条带剖面分析 | 第46-49页 |
5.2 层状地貌 | 第49-53页 |
5.2.1 夷平面 | 第49-50页 |
5.2.2 多层溶洞 | 第50-51页 |
5.2.3 河流阶地 | 第51-53页 |
5.3 弥勒—师宗断裂带活动性分析 | 第53-58页 |
5.3.1 样品采集及年龄测定 | 第54-55页 |
5.3.2 弥勒-师宗断裂带隆升特征分析 | 第55-58页 |
5.4 讨论 | 第58-60页 |
5.4.1 构造对层状地貌的控制 | 第58页 |
5.4.2 构造地貌特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