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1 绪论 | 第17-4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2 相关概念诠释 | 第20-23页 |
1.2.1 城市用地扩张 | 第20-21页 |
1.2.2 经济增长效率 | 第21页 |
1.2.3 配置效率 | 第21-23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37页 |
1.3.1 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 | 第23-32页 |
1.3.2 城市用地扩张与配置效率 | 第32-36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36-37页 |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37-38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37-38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38-4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1.6 可能创新与不足 | 第41-43页 |
1.6.1 可能创新 | 第41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41-43页 |
2 理论基础 | 第43-61页 |
2.1 投入产出关系 | 第43-44页 |
2.2 引致需求 | 第44-45页 |
2.3 经济增长理论 | 第45-54页 |
2.3.1 理论概述 | 第45-46页 |
2.3.2 经济增长理论的历程 | 第46-54页 |
2.4 资源配置理论 | 第54-55页 |
2.5 计量方法及模型构建 | 第55-61页 |
2.5.1 经济增长效率的测算方法与模型 | 第55-59页 |
2.5.2 配置效率的测算方法与模型 | 第59-61页 |
3 武汉城市圈设置前后城市空间扩张及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 第61-84页 |
3.1 研究区域 | 第62-66页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62-64页 |
3.1.2 研究区域特点 | 第64-6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66-70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66页 |
3.2.2 城市规模分级 | 第66-67页 |
3.2.3 建成区扩张程度 | 第67页 |
3.2.4 中心职能测度 | 第67页 |
3.2.5 经济联系强度测度 | 第67-68页 |
3.2.6 协调程度分析 | 第68-70页 |
3.3 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扩张与经济发展程度分析 | 第70-82页 |
3.3.1 武汉城市圈城市规模分级分析 | 第70-74页 |
3.3.2 武汉城市圈各市建成区扩张程度 | 第74页 |
3.3.3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中心职能测度 | 第74-77页 |
3.3.4 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测度 | 第77-79页 |
3.3.5 武汉城市圈发展协调程度评价 | 第79-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3.4.1 结论 | 第82页 |
3.4.2 讨论 | 第82-84页 |
4“两型社会”实验区设置前后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效率变化 | 第84-97页 |
4.1 经济增长效率的内涵 | 第84-85页 |
4.1.1 经济增长效率的本质 | 第84页 |
4.1.2 经济增长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区别 | 第84-85页 |
4.2 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效率测度与分析 | 第85-94页 |
4.2.1 测度方法选取 | 第86页 |
4.2.2 测度模型修正 | 第86-87页 |
4.2.3 数据来源 | 第87-88页 |
4.2.4 变量说明 | 第88页 |
4.2.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88-9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4.3.1 结论 | 第94-95页 |
4.3.2 讨论 | 第95-97页 |
5 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的经济贡献研究 | 第97-111页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第97-100页 |
5.1.1 计量方法选取 | 第97页 |
5.1.2 索洛余值法 | 第97-98页 |
5.1.3 模型的修正 | 第98-99页 |
5.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99-100页 |
5.2 研究结果和分析 | 第100-109页 |
5.2.1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第100页 |
5.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0-10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5.3.1 结论 | 第109-110页 |
5.3.2 讨论 | 第110-111页 |
6 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的配置效率研究 | 第111-123页 |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第112-113页 |
6.1.1 方法选取 | 第112-113页 |
6.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113页 |
6.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113-121页 |
6.2.1 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测算 | 第113-116页 |
6.2.2 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6-118页 |
6.2.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设置前后对比分析 | 第118-12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6.3.1 结论 | 第121-122页 |
6.3.2 讨论 | 第122-123页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23-12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3-125页 |
7.1.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设置前后空间扩张及经济状况比较 | 第123页 |
7.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设置前后经济增长效率变化情况 | 第123-124页 |
7.1.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设置前后城市用地扩张经济贡献的比较 | 第124页 |
7.1.4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设置前后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的比较 | 第124-12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5-126页 |
7.3 政策建议 | 第126-128页 |
7.3.1 经济发展均衡化 | 第126页 |
7.3.2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布局 | 第126页 |
7.3.3 重视技术进步及高级劳动力 | 第126页 |
7.3.4 提高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参与度 | 第126-127页 |
7.3.5 提升城市用地扩张质量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5-146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145页 |
参与科研情况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