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一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一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二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 章互联网金融理财概述 | 第13-24页 |
一、互联网金融理财的概念与分类 | 第13-16页 |
( 一 )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概念 | 第13页 |
( 二 )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分类 | 第13-16页 |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运作方式和特点 | 第16-19页 |
( 一 )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运作方式 | 第16-17页 |
( 二 )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特点 | 第17-19页 |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中的主要法律关系 | 第19-24页 |
( 一 ) 金融消费者与第三方支付机构间委托代理关系 | 第19-21页 |
( 二 ) 基金公司与第三方支付机构间技术服务合同关系 | 第21-22页 |
( 三 ) 金融消费者与基金公司间信托关系 | 第22-24页 |
第二 章互联网金融理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4-33页 |
一、互联网金融理财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 一 ) 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较大 | 第24-27页 |
( 二 ) 互联网金融理财运行秩序不良 | 第27-29页 |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3页 |
( 一 ) 技术性原因 | 第29-30页 |
( 二 ) 经济性原因 | 第30-31页 |
( 三 ) 法律性原因 | 第31-33页 |
第三 章互联网金融理财法律规制存在的不足 | 第33-40页 |
一、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进出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33-36页 |
( 一 ) 理财经营主体进出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3-35页 |
( 二 ) 理财产品进出市场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5-36页 |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运行缺乏有效法律规制 | 第36-37页 |
( 一 ) 宣传推介规制不足 | 第36页 |
( 二 ) 信息披露审核不严 | 第36页 |
( 三 ) 格式合同规制不足 | 第36-37页 |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监管体系不完善 | 第37-38页 |
( 一 ) 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37-38页 |
( 二 ) 分业监管效率低下 | 第38页 |
( 三 ) 监管职责不明 | 第38页 |
四、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不全面 | 第38-40页 |
第四 章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法律规制建议 | 第40-54页 |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进出法律制度 | 第40-43页 |
( 一 ) 严格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准入条件 | 第40-42页 |
( 二 ) 规范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退出机制 | 第42-43页 |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运行法律规制 | 第43-46页 |
( 一 ) 规范宣传推介制度 | 第43-44页 |
( 二 ) 细化信息披露制度 | 第44-46页 |
三、构建科学的互联网金融理财监管体系 | 第46-49页 |
( 一 ) 实行功能监管提升监管效率 | 第46-48页 |
( 二 ) 明晰监管职责 | 第48-49页 |
四、健全互联网金融理财经营主体民事责任制度 | 第49-51页 |
( 一 ) 基金公司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共有的民事责任 | 第50页 |
( 二 ) 第三方支付平台独有的民事责任 | 第50-51页 |
( 三 ) 基金公司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举证责任 | 第51页 |
五、加强互联网金融理财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 | 第51-54页 |
( 一 ) 限制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使用 | 第51-52页 |
( 二 ) 拓宽金融消费者求偿方式 | 第52-53页 |
( 三 ) 引导金融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