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中小学应急避难场所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我国城市自然灾害概述第11页
        1.1.2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第11-12页
        1.1.3 中小学防灾减灾功能存在不足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3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16页
    1.5 研究范围界定第16-17页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7-20页
        1.6.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6.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0页
    1.7 小结第20-22页
第二章 城市中小学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行性分析第22-27页
    2.1 日本中小学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经验第22-24页
        2.1.1 制定完善的法律规范制度第22-23页
        2.1.2 校园的规划设计与防灾相结合第23-24页
        2.1.3 重视防灾教育与演练第24页
    2.2 城市中小学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优势第24-26页
        2.2.1 选址和布局契合防灾避难的需求第24-25页
        2.2.2 资源丰富,可利用的潜力大第25-26页
        2.2.3 与社区联系较紧密第26页
    2.3 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城市中小学应急避难场所的有效性评价因子研究第27-42页
    3.1 影响城市中小学应急避难场所有效性的因素第27页
    3.2 安全性第27-31页
        3.2.1 选址的安全性第28页
        3.2.2 内部建筑设施的安全性第28-30页
        3.2.3 周边环境的安全性第30-31页
    3.3 规模容量第31-34页
        3.3.1 有效避难面积第31-32页
        3.3.2 人均有效避难面积第32-34页
    3.4 交通可达性第34-38页
        3.4.1 服务半径第36-37页
        3.4.2 周边道路第37页
        3.4.3 校园出入口第37-38页
        3.4.4 与最近医院和消防站的距离第38页
    3.5 配套设施第38-40页
    3.6 应急管理第40-42页
第四章 绵阳市中小学有效避难面积第42-69页
    4.1 绵阳市概况第42-43页
    4.2 绵阳市中小学的交通、医疗、消防等分析第43-56页
        4.2.1 中小学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第43-48页
        4.2.2 交通可达性第48-51页
        4.2.3 医疗覆盖第51-54页
        4.2.4 消防覆盖第54-56页
    4.3 绵阳市中小学有效避难面积第56-58页
    4.4 服务能力第58-68页
    4.5 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样本案例分析第69-101页
    5.1 警钟街小学第69-74页
        5.1.1 概况第69页
        5.1.2 学校的外部环境分析第69-70页
        5.1.3 学校的内部环境分析第70-71页
        5.1.4 规模容量第71页
        5.1.5 交通可达性分析第71-73页
        5.1.6 配套设施与应急管理第73页
        5.1.7 案例小结第73-74页
    5.2 南街小学第74-79页
        5.2.1 概况第74页
        5.2.2 学校的外部环境分析第74-75页
        5.2.3 学校的内部环境分析第75-76页
        5.2.4 规模容量第76-77页
        5.2.5 交通可达性分析第77-78页
        5.2.6 配套设施与应急管理第78页
        5.2.7 案例小结第78-79页
    5.3 绵阳市第八中学第79-83页
        5.3.1 概况第79页
        5.3.2 学校的外部环境分析第79-80页
        5.3.3 学校的内部环境分析第80页
        5.3.4 规模容量第80-82页
        5.3.5 交通可达性分析第82页
        5.3.6 配套设施与应急管理第82页
        5.3.7 案例小结第82-83页
    5.4 绵阳四中第83-87页
        5.4.1 概况第83-84页
        5.4.2 学校的外部环境分析第84页
        5.4.3 学校的内部环境分析第84-85页
        5.4.4 规模容量第85-86页
        5.4.5 交通可达性分析第86-87页
        5.4.6 配套设施与应急管理第87页
        5.4.7 案例小结第87页
    5.5 绵阳五中和成绵路小学第87-93页
        5.5.1 概况第87-88页
        5.5.2 学校的外部环境分析第88-89页
        5.5.3 学校的内部环境分析第89-90页
        5.5.4 规模容量第90-91页
        5.5.5 交通可达性分析第91-92页
        5.5.6 配套设施与应急管理第92页
        5.5.7 案例小结第92-93页
    5.6 绵阳市万达学校第93-97页
        5.6.1 概况第93页
        5.6.2 学校的外部环境分析第93-94页
        5.6.3 学校的内部环境分析第94-95页
        5.6.4 规模容量第95-96页
        5.6.5 交通可达性分析第96-97页
        5.6.6 配套设施与应急管理第97页
        5.6.7 案例小结第97页
    5.7 小结第97-98页
    5.8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与建议第98-101页
        5.8.1 存在的问题第98-99页
        5.8.2 措施和建议第99-10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1-102页
    6.1 创新点第101页
    6.2 结论第101页
    6.3 展望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凉山彝族青少年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下一篇: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法律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