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生态景区民俗文化街巷的探索与解析 | 第17-29页 |
2.1 生态景区的探索研究 | 第17-20页 |
2.1.1 生态景区的理论概述与分析 | 第17页 |
2.1.2 生态景区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 第17-18页 |
2.1.3 生态景区开发的意义 | 第18-20页 |
2.2 民俗文化街巷的探索研究 | 第20-22页 |
2.2.1 民俗文化街巷的概述与分析 | 第20页 |
2.2.2 民俗文化街巷的保护方法与原则 | 第20-21页 |
2.2.3 民俗文化街巷保护的意义 | 第21-22页 |
2.3 国内外生态景区民俗街巷的更新研究和案例分析 | 第22-28页 |
2.3.1 国内生态景区民俗街巷的更新研究和案例分析 | 第22-24页 |
2.3.2 国外生态景区民俗街巷的更新研究和案例分析 | 第24-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泸沽湖纳西古寨区域的探索与解析 | 第29-43页 |
3.1 泸沽湖地区的基本情况解析 | 第29-32页 |
3.1.1 泸沽湖区位条件概述 | 第29-30页 |
3.1.2 泸沽湖地区的发展 | 第30-31页 |
3.1.3 泸沽湖地区的文化概述 | 第31-32页 |
3.2 纳西古寨区位条件概述 | 第32-41页 |
3.2.1 纳西古寨简介 | 第32-34页 |
3.2.2 纳西古寨民居现状 | 第34-40页 |
3.2.3 纳西古寨民俗文化 | 第40-41页 |
3.3 泸沽湖纳西古寨地区的特点分析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纳西古寨街巷探究 | 第43-52页 |
4.1 纳西古寨街巷更新要素 | 第43-45页 |
4.1.1 理论原则 | 第43-45页 |
4.1.2 改造对象 | 第45页 |
4.2 纳西古寨街巷更新方式 | 第45-48页 |
4.2.1 对空间实物的改造 | 第46-47页 |
4.2.2 对精神文化的传承 | 第47-48页 |
4.3 纳西古寨总体规划策略 | 第48-51页 |
4.3.1 纳西古寨生态系统构成 | 第48-49页 |
4.3.2 纳西古寨保护区域的划定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纳西古寨道路空间更新方式 | 第52-68页 |
5.1 道路空间分析 | 第53-57页 |
5.1.1 界面分析 | 第53-56页 |
5.1.2 文化、景观元素 | 第56-57页 |
5.2 道路空间改造策略 | 第57-59页 |
5.2.1 注重空间形态 | 第57-59页 |
5.2.2 文化的承载 | 第59页 |
5.3 道路空间改造方式 | 第59-67页 |
5.3.1 纳西古寨街巷的整体布局规划 | 第59-62页 |
5.3.2 基础设施的改造方式 | 第62-65页 |
5.3.3 景观的改造方式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纳西古寨建筑更新方式 | 第68-93页 |
6.1 纳西古寨建筑分析 | 第68-73页 |
6.1.1 纳西古寨建筑的分类 | 第68-71页 |
6.1.2 建筑改造与生活环境的矛盾 | 第71-73页 |
6.2 纳西古寨建筑改造策略 | 第73-76页 |
6.2.1 纳西古寨建筑的改造要素 | 第73-75页 |
6.2.2 纳西古寨建筑的使用价值 | 第75-76页 |
6.3 纳西古寨建筑改造方式 | 第76-92页 |
6.3.1 钢木结构在纳西古寨建筑中的适应性 | 第76-80页 |
6.3.2 纳西古寨建筑的宏观规划 | 第80-81页 |
6.3.3 建筑改造 | 第81-9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语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