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1.2.1 国外机械可靠性工程发展动态 | 第10-11页 |
1.2.2 我国机械可靠性发展动态 | 第11-12页 |
1.2.3 发动机可靠性发展简况 | 第12-13页 |
1.2.4 可靠性分配方法的发展简况 | 第13-14页 |
1.2.5 可靠性分配软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16-22页 |
2.1 独立失效系统串联可靠性模型 | 第16页 |
2.2 相关失效的可靠性模型 | 第16-20页 |
2.2.1 相关失效现象与机理 | 第17-19页 |
2.2.2 系统层的载荷-强度干涉模型 | 第19-20页 |
2.2.3 可靠性干涉模型的扩展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3章 系统可靠性分配 | 第22-46页 |
3.1 可靠性分配的目的 | 第22页 |
3.2 可靠性分配流程 | 第22-23页 |
3.3 可靠性分配准则和假设 | 第23-24页 |
3.4 可靠性分配方法 | 第24-28页 |
3.4.1 等分配法 | 第25页 |
3.4.2 比例分配法 | 第25-26页 |
3.4.3 AGREE分配法 | 第26-27页 |
3.4.4 评分分配法 | 第27页 |
3.4.5 再分配法 | 第27-28页 |
3.5 模糊可靠性分配 | 第28-35页 |
3.5.1 模糊可靠性工程概况 | 第28-29页 |
3.5.2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3.5.3 模糊可靠性分配 | 第30-35页 |
3.5.3.1 模糊数学基础与理论 | 第30-31页 |
3.5.3.2 模糊综合评判 | 第31-34页 |
3.5.3.3 故障率指标的分配 | 第34-35页 |
3.6 航空发动机子系统层可靠性分配 | 第35-41页 |
3.6.1 航空发动机功能分析 | 第35-36页 |
3.6.2 航空发动机总体系统分析 | 第36-37页 |
3.6.3 航空发动机系统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37-41页 |
3.7 汽车变速器子系统层可靠性分配 | 第41-45页 |
3.7.1 汽车变速器功能分析 | 第41-42页 |
3.7.2 汽车变速器整体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3.7.3 考虑档位相对使用频率的分配 | 第43-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费用函数的零件层可靠性优化分配 | 第46-66页 |
4.1 费用函数概述 | 第46-48页 |
4.2 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 第48页 |
4.3 三参数费用函数 | 第48-54页 |
4.3.1 当前可靠度水平的确定方法 | 第49-50页 |
4.3.2 提高系统各环节可靠度可行度f的确定方法 | 第50-53页 |
4.3.3 最高可靠度水平的确定方法 | 第53页 |
4.3.4 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 | 第53-54页 |
4.4 相互独立失效的可靠性分配 | 第54-55页 |
4.5 考虑相关失效的可靠性优化分配 | 第55-58页 |
4.6 汽车变速器的Ⅳ档可靠性分配 | 第58-61页 |
4.7 航空发动机零件层可靠性分配 | 第61页 |
4.8 汽车变速器等分配法与考虑档位分配的比较 | 第61-65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计算机辅助可靠性分配软件的编写 | 第66-78页 |
5.1 软件开发环境 | 第66-67页 |
5.2 程序工程 | 第67-77页 |
5.2.1 可靠性分配软件结构框图 | 第67-68页 |
5.2.2 软件界面及部分代码说明 | 第68-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