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其他花卉类论文--兰科植物论文

秋水仙素诱导文心兰多倍体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10-24页
    1.1 文心兰概述第10-11页
        1.1.1 生物学特性第10-11页
        1.1.2 文心兰组织培养的研究概况第11页
    1.2 植物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第11-22页
        1.2.1 多倍体诱导途径第11-15页
            1.2.1.1 自然多倍体的形成途径第12页
            1.2.1.2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途径第12-15页
        1.2.2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第15-19页
            1.2.2.1 形态学鉴定第15页
            1.2.2.2 细胞学鉴定第15-16页
            1.2.2.3 生物学特性鉴定第16页
            1.2.2.4 染色体计数法鉴定第16-17页
            1.2.2.5 生理生化鉴定第17页
            1.2.2.6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17-19页
        1.2.3 秋水仙素在育种中的应用第19-20页
            1.2.3.1 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第19页
            1.2.3.2 不同因素对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影响效果第19-20页
            1.2.3.3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研究进展第20页
        1.2.4 文心兰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2.5 嵌合体的分离和纯化研究进展第21-22页
    1.3 文心兰多倍体育种存在的问题第22页
    1.4 目的意义第22-23页
    1.5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30页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4页
        2.1.1 实验材料第24页
        2.1.2 实验试剂第24页
        2.1.3 实验设备第24页
    2.2 离体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第24-25页
        2.2.1 液体培养基法第24-25页
        2.2.2 固体培养基法第25页
    2.3 文心兰多倍体的鉴定第25-27页
        2.3.1 形态学鉴定第25页
        2.3.2 细胞学鉴定第25页
        2.3.3 流式细胞术鉴定第25-26页
        2.3.4 染色体计数第26-27页
            2.3.4.1 材料药剂预处理第26页
            2.3.4.2 材料的固定第26页
            2.3.4.3 村料的解离第26页
            2.3.4.4 染色第26-27页
    2.4 文心兰二倍体与多倍体植株的生物学指标分析第27-29页
        2.4.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27页
        2.4.2 含水量的测定第27页
        2.4.3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第27-28页
        2.4.4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第28-29页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9-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42页
    3.1 秋水仙素处理文心兰原球茎第30-32页
        3.1.1 秋水仙素浸泡法处理文心兰原球茎第30-31页
        3.1.2 秋水仙素混培法处理文心兰原球茎第31-32页
    3.2 文心兰多倍体的鉴定第32-39页
        3.2.1 形态学鉴定第32-33页
        3.2.2 细胞学鉴定第33-34页
        3.2.3 DNA含量的比较第34-35页
        3.2.4 染色体计数第35-39页
            3.2.4.1 取材时间的选择第35-36页
            3.2.4.2 不同预处理溶剂不同时间的染色体比较第36页
            3.2.4.3 不同固定液对细胞完整性的比较第36-37页
            3.2.4.4 不同解离时间对染色体观察的比较第37-38页
            3.2.4.5 不同染色液及染色时间的染色效果比较第38-39页
            3.2.4.6 染色体观察第39页
    3.3 文心兰多倍体生物学指标的测定第39-42页
        3.3.1 叶片含水量的比较第39页
        3.3.2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比较第39-40页
        3.3.3 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比较第40-42页
4 讨论第42-45页
    4.1 文心兰多倍体诱导第42-43页
    4.2 文心兰多倍体鉴定第43页
    4.3 嵌合体分离第43-45页
5 结论第45-46页
6 后续工作展望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枯草芽胞杆菌BSA-6防控香蕉枯萎病初步研究
下一篇:海马齿GRAS蛋白SpSCL1的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