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第一章 香蕉枯萎病概述 | 第12-14页 |
1 香蕉枯萎病的分布及其发病症状 | 第12-13页 |
2 香蕉枯萎病病原菌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 培育抗病新品种 | 第14页 |
2 植物检验检疫 | 第14-15页 |
3 栽培管理措施 | 第15页 |
4 化学防治 | 第15-16页 |
5 生物防治 | 第16-17页 |
第三章 芽胞杆菌在生物防治中的防治机理及其应用现况 | 第17-20页 |
1 芽胞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1.1 竞争作用 | 第17页 |
1.2 拮抗作用 | 第17-18页 |
1.3 诱导植物抗性 | 第18页 |
1.4 对植株的促生作用 | 第18页 |
2 芽胞杆菌的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第四章 微生物菌肥 | 第20-22页 |
1 微生物菌肥的定义 | 第20页 |
2 微生物菌肥分类 | 第20页 |
3 微生物菌肥的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4 微生物菌肥的应用现况 | 第21页 |
5 微生物菌肥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22-78页 |
第一章 实验室保存菌株的活化,筛选与鉴定 | 第22-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1.2 供试香蕉苗 | 第22页 |
1.3 培养基和试剂 | 第22-23页 |
1.4 实验室保存菌株的活化与初筛 | 第23-24页 |
1.5 拮抗菌的复筛 | 第24页 |
1.6 盆栽实验 | 第24-25页 |
1.7 拮抗菌株的鉴定 | 第25-29页 |
1.7.1 菌株形态特征 | 第25页 |
1.7.2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 | 第25-27页 |
1.7.3 分子鉴定 | 第27-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2.1 拮抗菌株的初筛 | 第29-30页 |
2.2 拮抗菌复筛 | 第30-31页 |
2.3 拮抗菌盆栽生防效果 | 第31页 |
2.4 BSA-6菌株的鉴定 | 第31-34页 |
2.4.1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1-32页 |
2.4.2 菌株16SrDNA序列鉴定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32-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生防菌BSA-6最适生长条件的测定及其抑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 第35-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35页 |
1.2 培养基 | 第35页 |
1.3 枯草芽胞杆菌BSA-6生长条件的测定 | 第35-36页 |
1.3.1 枯草芽胞杆菌BSA-6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5页 |
1.3.2 菌体生长的最适培养温度测定 | 第35页 |
1.3.3 菌株生长最适初始pH值 | 第35-36页 |
1.3.4 菌株生长最佳装液量 | 第36页 |
1.3.5 菌株生长最佳转速 | 第36页 |
1.3.6 菌株生长最佳初始接种量 | 第36页 |
1.4 枯草芽胞杆菌BSA-6在100L液体发酵罐中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36-37页 |
1.4.1 发酵罐及其使用 | 第36页 |
1.4.2 发酵罐培养条件 | 第36-37页 |
1.5 枯草芽胞杆菌BSA-6产活性拮抗物质的初步定位研究 | 第37-38页 |
1.6 发酵上清液部分性质研究 | 第38-39页 |
1.6.1 温度敏感性 | 第38页 |
1.6.2 pH敏感性 | 第38页 |
1.6.3 紫外线敏感性 | 第38-39页 |
1.6.4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敏感性 | 第39页 |
1.7 枯草芽胞杆菌BSA-6对黄瓜种子的促生作用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2.1 枯草芽胞杆菌BSA-6生长条件测定结果 | 第39-42页 |
2.1.1 枯草芽胞杆菌BSA-6生长曲线的绘制结果与分析 | 第39页 |
2.1.2 菌体生长的最适温度 | 第39-40页 |
2.1.3 菌株生长最适初始pH值 | 第40-41页 |
2.1.4 菌株生长最佳装液量 | 第41页 |
2.1.5 菌株生长最佳转速 | 第41-42页 |
2.1.6 菌株生长的最适初始接种量 | 第42页 |
2.2 发酵罐液体发酵优化 | 第42-44页 |
2.3 枯草芽胞杆菌BSA-6发酵液中活性成分产生部位研究 | 第44-45页 |
2.4 发酵上清液部分性质研究 | 第45-46页 |
2.4.1 发酵上清液热稳定性 | 第45页 |
2.4.2 pH耐受性 | 第45-46页 |
2.4.3 紫外线照射时间的敏感性 | 第46页 |
2.4.4 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的敏感性 | 第46页 |
2.5 枯草芽胞杆菌BSA-6对黄瓜种子的促生作用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生防菌BSA-6的抗生素标记及其对香蕉体内抗性相关防御酶活性的诱导作用研究 | 第48-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1.1 试剂 | 第48页 |
1.2 仪器设备和香蕉苗 | 第48页 |
1.3 培养基 | 第48-49页 |
1.4 枯草芽胞杆菌的抗生素标记 | 第49页 |
1.5 原始菌株和标记菌株的性状比较 | 第49-50页 |
1.6 生防菌BSA-6在不同有机肥中的存活规律 | 第50页 |
1.7 BSA-6对香蕉苗体内抗性相关防御酶活性的诱导作用研究 | 第50-51页 |
1.7.1 PAL活性的测定 | 第50-51页 |
1.7.2 PPO活性的测定 | 第51页 |
1.7.3 POD活性的测定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2.1 标记菌株的获得 | 第51页 |
2.2 标记菌株与原始菌株的比较 | 第51-52页 |
2.3 生防菌BSA-6在不同基质中的存活情况 | 第52页 |
2.4 BSA-6菌株不同组分对香蕉抗病相关酶活的诱导作用 | 第52-54页 |
2.4.1 过氧化物酶(POD) | 第52-53页 |
2.4.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 第53-54页 |
2.4.3 多酚氧化酶(PPO)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枯草芽胞杆菌固态发酵的初步研究 | 第55-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1.1 供试菌种 | 第55页 |
1.2 培养基 | 第55-56页 |
1.2.1 芽胞液体种子培养基 | 第55页 |
1.2.2 芽胞平板计数培养基 | 第55页 |
1.2.3 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及其试剂 | 第55-56页 |
1.3 固态发酵产物芽胞计数法 | 第56页 |
1.4 芽胞杆菌固态发酵工艺的研究 | 第56-57页 |
1.4.1 试验流程 | 第56页 |
1.4.2 液体种子的培养 | 第56页 |
1.4.3 三角瓶固态发酵培养 | 第56页 |
1.4.4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56-57页 |
1.4.5 枯草芽胞杆菌BSA-6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7页 |
1.5 BSA-6菌株固态发酵培养方式初步研究 | 第57-58页 |
1.5.1 翻动对固态发酵芽胞产量的影响 | 第57页 |
1.5.2 不同固态发酵培养方式比较 | 第57-58页 |
1.6 数据处理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2.1 BSA-6菌株固态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结果 | 第58-64页 |
2.1.1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58-61页 |
2.1.2 枯草芽胞杆菌BSA-6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61-64页 |
2.2 BSA-6菌株固态发酵培养方式初步研究 | 第64-65页 |
2.2.1 翻动对固态发酵芽胞产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2.2.2 不同固态发酵培养方式比较 | 第65页 |
3 讨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微生物菌肥在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中的应用 | 第67-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1.2 盆栽试验 | 第67-69页 |
1.2.1 盆栽试验处理方法 | 第67-68页 |
1.2.2 盆栽方案 | 第68页 |
1.2.3 盆栽试验病情调查方法 | 第68-69页 |
1.3 小区试验方案 | 第69-70页 |
1.3.1 处理方案 | 第69页 |
1.3.2 香蕉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第69-70页 |
1.3.3 小区试验调查统计方法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2.1 盆栽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2.1.1 盆栽试验香蕉发病统计 | 第70-71页 |
2.1.2 不同处理对香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71-72页 |
2.1.3 盆栽试验中各处理病原菌存活情况 | 第72页 |
2.2 小区试验结果 | 第72-76页 |
2.2.1 小区试验发病统计 | 第72-74页 |
2.2.2 小区土壤中枯萎病菌浓度变化情况 | 第74-75页 |
2.2.3 小区不同处理对香蕉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3 讨论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7-78页 |
1 实验结论 | 第77页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77页 |
3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一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者待发表的文章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