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意取得制度的善意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导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研究善意取得制度善意的必要性 | 第11-16页 |
| 第一节 司法中的乱象 | 第11-15页 |
| 一、 案例一 | 第11-13页 |
| 二、 案例二 | 第13-14页 |
| 三、 案例三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引起的法律问题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善意的渊源 | 第16-21页 |
| 第一节 两大法系的善意 | 第16-20页 |
| 一、 大陆法系的善意 | 第16-19页 |
| 二、 英美法系的善意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我国法律的善意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善意的法律内涵 | 第21-30页 |
| 第一节 善意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 | 第21-26页 |
| 一、 善意的涵义界定 | 第21-23页 |
| 二、 受让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分析 | 第23-26页 |
| 第二节 善意是一种法律评价 | 第26-30页 |
| 一、 善意是诚实信用的价值体现 | 第26-27页 |
| 二、 善意是交易安全的价值体现 | 第27-28页 |
| 三、 善意是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现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善意的认定 | 第30-43页 |
| 第一节 善意的标准 | 第30-35页 |
| 一、 动产的善意应以是否占有为标准 | 第30-33页 |
| 二、 不动产的善意应以是否登记为标准 | 第33-35页 |
| 第二节 善意的主体 | 第35-37页 |
| 一、 出让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 第35-36页 |
| 二、 出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第36页 |
| 三、 由代理人代理的民事行为 | 第36-37页 |
| 第三节 善意的时点 | 第37-40页 |
| 一、 善意时点的三种学说及分析 | 第37-39页 |
| 二、 对“受让时”的理解 | 第39-40页 |
| 第四节 善意的举证 | 第40-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