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及培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一) 责任 | 第14页 |
(二) 责任感 | 第14页 |
(三) 大学生责任感 | 第14-15页 |
二、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 第15-18页 |
(一) 自我责任感淡化 | 第15页 |
1. 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情感不负责任 | 第15页 |
2. 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任 | 第15页 |
3. 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 第15页 |
(二) 对他人责任感淡漠 | 第15-16页 |
(三) 对家庭责任感减弱 | 第16-17页 |
(四) 缺少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 第17-18页 |
三、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 第18-28页 |
(一) 个人自身的原因 | 第18-19页 |
1. 自身进入社会角色缓慢 | 第18页 |
2. 从感性认识出发来理解社会 | 第18页 |
3. 大学生存在矛盾心理 | 第18-19页 |
(二) 家庭教育的空缺与不当 | 第19-22页 |
1. 父母没有做到以身作则 | 第19-20页 |
2. 家庭教育严重空缺 | 第20页 |
3. 家庭教育不当 | 第20-22页 |
(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22-23页 |
1. 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 第22页 |
2. 我国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 | 第22-23页 |
(四) 学校责任教育的缺失 | 第23-28页 |
1. 对责任教育的认识不明确 | 第23页 |
2. 责任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 第23-24页 |
3. 责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 第24页 |
4. 责任教育的内容缺失 | 第24-25页 |
5. 责任教育途径单一、方法呆板 | 第25-26页 |
6. 责任教育的评价层次匮乏 | 第26页 |
7. 我国基础教育机制中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四、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措施 | 第28-46页 |
(一) 针对大学生自身方面的措施 | 第28-31页 |
1. 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 第28-29页 |
2. 大学生应积极开展自我反省 | 第29页 |
3. 大学生之间应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 第29页 |
4. 大学生自身应做出努力 | 第29-31页 |
(二) 针对家庭教育方面的措施 | 第31-36页 |
1. 父母要以身作则 | 第31-33页 |
2. 父母要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 第33-34页 |
3. 家长要更多关心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发展 | 第34-36页 |
(三) 针对社会环境方面的措施 | 第36-39页 |
1. 广泛树立榜样,加大宣传力度 | 第36-38页 |
2. 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引导 | 第38-39页 |
3. 加大对无责任现象的打击力度 | 第39页 |
(四) 针对学校教育方面的措施 | 第39-46页 |
1. 加强对责任教育的认识 | 第39-40页 |
2. 健全责任教育体系结构 | 第40页 |
3. 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 第40-41页 |
4. 完善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 | 第41-42页 |
5. 改善责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42-44页 |
6. 完善责任教育的评价层次 | 第44-45页 |
7. 改进基础教育的机制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1页 |